迎接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 | 扎根大地,面向未来——近五年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发展回顾

编者按: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北京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内涵式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北大新闻网特推出“迎接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报道,展示学校各条战线、各有关单位五年来在党的建设、立德树人、综合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重大进展、重要成果和发展经验,为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并激励全体北大人凝心聚力、埋头苦干、改革创新,推动北大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当今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新态势、新科技、环境、资源不断挑战着人类的安全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结构性的时代大变局,让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越来越取决于具有引领性的研究成果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将给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带来功能性的调整。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必须变得更独立自主,更有原创力,更有领导力,所承担的责任将前所未有的重大。

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勇担家国使命,回应时代挑战。我们要落脚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北京大学的教育,要坚持办社会主义现代大学,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要立德树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构建面向未来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大学有着重视本科教育的优良传统。尤其是2016年以来,学校出台《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各项改革工作加快推进。确立了“德才均备、体魄健全”的培养目标,开展了以“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为理念的一系列本科教育改革,构建了元培博雅人才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

元培学院新生进行专业选择见面讨论会

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来,学校两次修订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基础,促进交叉,体现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空间。

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实现了以下目标。首先,对标国际一流专业的人培养目标,明确了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梳理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模块化培养方案,明确了专业必修课程之间及其与其他课程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强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体现专业自身特色和优势。其次,梳理选修课程,构建多样化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设置自主选修模块为学生跨学科学习提供支持。第三,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实践课程在总学分中占比,增加探究性和综合性实践项目比例,强化实践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科研、创新创业等自主研究和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第四,加强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试点设立荣誉学士学位制度,重点建设荣誉课程,引导学生发现志趣、发挥潜力、自主探索和深度学习。第五,进一步落实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构建了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荣誉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适应不同志趣学生发展需求。结合培养方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预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适当提升课程的挑战度。

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在鹿鸣书院交流学业

思政和通识教育

北京大学秉持“立德树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包括思政课、课程思政、通识核心课系列课程育人体系。

学校深化推进思政课改革,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具有北大特色的思政理论课。以“大思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授课内容“常为新”、教学方式“立体化”,推动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达到用思想说政治,用道理进人心的效果。阅读经典和小班讨论是北大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亮点。教师在综合教学需求和实际可行性的基础上列出经典书目,引导学生广泛、深度阅读,并辅以小班讨论现实问题,启发学生将文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学生参加思政课程实践

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任课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通过评选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示范院系,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将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通过经得起追问、经得起质疑、经得起推敲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认识,凝聚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根本认同。

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参加田野考古实践

北京大学逐步建立起以“人”的养成为宗旨、以人格塑造与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通识核心课程体系。通识核心课以“经典阅读和研讨式教学”为特征、以专业水准为要求,邀请最优秀的教师成立通识教育专家组设计方案和课程,包括(1)人类文明及其传统(2)现代社会及其问题(3)艺术与人文(4)数学、自然与技术四个系列。通识核心课通过阅读经典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全面成长,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深化学生对人类文明传统的理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

通识核心课“影片精读”课堂,戴锦华与学生互动

拔尖人才培养

基础学科是北大的“四梁八柱”,涵盖基础理科、基础文科、基础医科各个方面。近年来,北大充分发挥“文理见长”的学科优势,培养了一大批引领相关学科发展、活跃在相关学科前沿的杰出人才,不断深化基础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一是坚持因材施教,积极打造拔尖学生培养的北大模式。在教育部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中,北大共获批了19个基地,覆盖了所有基础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一。为了更好地开展拔尖学生培养,北大推出了“未名学者计划”,对“拔尖计划”学生进行分层次、个性化、高水平、强交叉的培养。将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落实学校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其他科研实验平台向拔尖学生全面开放;从学术研究、国际化教育、课程体系、育人环境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撑,建立科学、开放的动态进出机制,发掘志向高远、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据统计,“拔尖计划”学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比例逐年上升,发表数量占全校本科生论文发表总量的78%。

2018年,数学科学学院举办基础数学国际暑期学校,北京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及首尔大学四校学生进行学术讨论

二是扎实开展强基计划,探索“3+X”本研贯通培养路径。“强基计划”建立“核心课程+跨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训练”多层次专业培养体系;延请顶尖学者主讲“博雅人文讲堂”和“博雅理学讲堂”;每年提供近多项高质量研究课题,实现本科生科研训练全覆盖;配合“强基计划”,设计“3+X”本研贯通培养方案,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训练成果显著的学生,可在本科三年级结束时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

2020年,基础医学博雅学堂班学生与韩启德院士举行“与大师面对面”活动

三是勇担战略人才培养的国家使命,锻造基础学科的人才“珠峰”。2018年起,经教育部批准,北大开办数学英才班,招录在数学方面有突出特长的高中二、三年级学生,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未来可跻身世界顶尖数学家行列的青年才俊。2022年起,在教育部支持下,北大开始实施“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面向国内外自主招录100名以内在物理方面有突出特长的中学生,努力将其培养为未来能够引领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乃至世界物理学和相关领域发展的顶尖人才。由北大牵头、33所高校参加、聚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101计划”已于2021年底正式启动,按照“以生为本,聚焦教学,剖析课堂,赋能教师”的原则,切实做好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提升、教师培训四个方面工作,力争把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的“黑盒子”变成“白盒子”。

跨学科教育

把跨学科教育视为面向未来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关键。为了“拆除跨学科教育的壁垒”,倡导“打开边界”,建立多层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跨学科专业、跨学科本科教育项目、跨学科课程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跨学科学习选择。

鼓励和支持各学部、各院系充分利用现有学科和教学资源建立跨学科专业和项目,目前已依托学校相关专业优质师资在元培学院建设“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古生物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整合科学、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多个跨学科专业,依托考古学院和化学学院为主的优秀师资建立“化学专业(文物保护技术方向)”、聚焦社会科学基础学术训练的“严复班”项目、艺术学院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合作建立“计算艺术”、教育学院和社会学系合作建立“教育与文明发展”、依托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优秀师资建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互联网金融分析方向)”等项目。跨学科教育通过充分发挥北大文理工医多学科汇聚的优势,尊重教育和学术规律,让人才在学科的碰撞中激发灵感,释放才华,创造新知。

工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测试机器人

新工科

北大的工科教育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世纪初,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就开启了工学教育之门;新中国成立后,北大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力学学科;2005年,北大重新组建了工学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北大在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创造了多个“第一”。进入新时代,北大加速推进新工科建设。2020年8月,学校通过《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提出建设以科学促工程、蕴含人文精神、对多学科发挥辐射作用的北大新工科。

两年多来,学校启动实施了由朱松纯教授领衔的通用智能实验班,探索未来的通用AI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未来的世界级顶尖复合型AI人才。实验班制定了140学分的专业培养方案并完成专业申报。方案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以前沿研究为导向广阔学生视野,以交叉学科课程提供“AI+”的方向选择,比如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人工智能与艺术、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人工智能与哲学等课程。当前,学校进一步发挥多学科优势,开设了环境健康、生物信息学、机器人工程专业等本科交叉专业,建设了“环境+X”本科教育项目和“材料+化学”等双学士学位项目。

朱松纯为北大通班题写“通识、通智、通用”

新文科

学校大力开展新文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跨学科学习为主要突破点,以问题为导向,积极促进人文学科之间、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特别是人文与理工学科之间的交叉,提升学生多学科思维和跨专业能力的提升,并以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全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和内涵的提升。

为了培养能够引领我国经济学理论自主创新和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拔尖创新人才,林毅夫教授领衔创办了“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项目。该项目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切入点,通过“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的新结构经济学系列课程体系、“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的特色教学和在经济学各领域的扎实的学术训练,为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开辟了一块试验田。

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2020级开班合影

“古典教育与新人文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旨在为国家培养一批有志于研究古代经典与人文学科学术骨干,项目以古代语言和经典为基础,以解读与构建世界文明体系、诠释中华文明的历史内涵与世界定位为使命开展人文教育,目前设置了中国古典学、西方古典学、亚非古典学三个方向。项目通过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视野、问题意识和学术训练,其人才培养成果已经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古典语文学项目2021年毕业仪式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是以价值观为引领、以创造力为导向,学生可以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由选择成才之路的教育。五年来,学校的本科教育改革在教育教学各领域、全链条深入展开。设立教学成就奖、教学卓越奖、优秀教学团队奖、教学优秀奖等系列奖项,激励和规范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通过“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全校自由选课”等教学管理制度,“新生指导”“导师制”等学业支持体系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多样化平台,大力发展在线教育、混合式教育等新教育技术,通过研讨型教学、小班课等多种方式改革教学方式,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支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