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讲座

2020年12月11日下午,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党委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李泉教授受邀围绕“中国对外汉语教学70年:成就与现状、问题与对策”主题展开讲授。讲座由院党委书记汲传波主持,80余名师生参会。

讲座中,李泉回顾了70年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之后探讨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他表示,中国的国际化必然包括汉语的国际化,对汉语教学进行回顾和反思,是这项国际事业发展的需要。

主讲人李泉

李泉将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划分为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21世纪四个历史阶段,他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20世纪50年代的标志性事件可概括为“三个第一、两种模式”,即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发表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出版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创建“语文分开”和“语文并进”两种教学模式。李泉用“一篇总结、四批师资、一个提议”总结60—70年代。他认为,一篇总结教学实践的经典论文、四批汉语教学储备师资、“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当作一门学科来建设”的重要提议,为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9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迎来了学科大发展时期,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先锋,对学科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进入21世纪,对外汉语教学出现了新变化。“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向汉语国际推广的转变。由此使得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术研究更加关注海外情况。

李泉表示,尽管面临着困难,业界前辈和同人仍能秉持初心、不忘使命,在学科发展和建设的低潮期,做出了新的成绩,比如探索适合汉语汉字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和教学理论,出版的教材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等。但是,李泉也表达了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担忧。针对存在的问题,李泉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成为世界汉语教学的“后方基地”,基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为国际汉语教学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关于汉语汉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他认为,这是汉语国际化赋予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新使命,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应该有这样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以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为线索,以对外汉语教学的使命为指引,从专业角度出发,引导师生思考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一命题,结合实际深入解读五中全会精神。本次讲座是学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活动的首场,后续还将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banner.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