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一百年来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坐标——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编者按: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引导师生员工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讲话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本网特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邀请校内专家学者结合北大肩负的职责使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十四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等,对“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行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理论任务,即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如何理解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是我们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总结历史规律、不断走向成功,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四个伟大成就”,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伟大实践、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一个基本坐标。

理论创新归根到底来自对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对时代任务的完成

一切理论和认识都来自实践。一百年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创新都来自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伟大实践。理论是对时代的任务和问题的“解”和“答”。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创新的理论,就在于它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完成了时代的任务。不同时代的理论体系之所以有万千形态,就是因为不同时代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任务,因而对这些问题和任务的回答也就不同。在这一意义上,理论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提供了解决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的方案,就在于它是否从事中见理、器中见道,从特殊中发现普遍,从个别中提升出一般,真正做到“下学而上达”。

实践推进到哪里,我们的理论就应该发展到哪里。一百年来我们党的实践主题和历史任务是什么?我们党是如何推进这些实践主题、完成历史任务的?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案?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百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创造的历史是党的伟大实践和奋斗历史的反映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当代世界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的基本方案和基本理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路径。因此,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必须紧紧围绕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伟大斗争和推进的伟大事业。

一百年来,我们党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与这一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相对应,我们党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我们党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与这一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相对应,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两个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历史性飞跃,由此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我们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与这一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相对应,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伟大历史性飞跃,由此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党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与这一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相对应,我们党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历史性飞跃。

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理论创新无一例外都是实践创新的反映。因此,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进行的伟大实践、伟大斗争、伟大事业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一个基本坐标。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历程,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不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无法融入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成为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必须立足时代实践,根据时代实践的发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熔旧铸新的工作,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产生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它不是对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映。把传统文化简单地搬过来,无法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也无法完成我们这个时代的任务和使命。中国传统文化,即便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二是必须按照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有损有益,使之成为适合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化,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总之,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需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从我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