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4 信息来源: 新闻中心
编辑:凌薇 |仲跻昆先生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翻译家仲跻昆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4月13日4时在北京大学医院逝世,享年82岁。
仲跻昆先生于1938年2月12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45年9月至1956年7月先后在大连市第十四完全小学、第七完全小学、大连市第五中学、大连市第一中学学习。1956年9月至1961年7月在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72年至1974年曾赴苏丹任援外翻译,1978年10月至1980年7月在开罗大学文学院进修,1983年至1985在也门萨那技校援教,2005年3月1日退休。
仲跻昆先生于197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兼希伯来语教研室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兼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阿拉伯作家协会名誉会员等职。
仲跻昆先生长期从事阿拉伯语言文学教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除长期讲授基础阶段的综合课、分析课和翻译课之外,相继讲授过“东方文学史”“阿拉伯文学史”“阿拉伯古诗选”“东方文论”“阿拉伯诗文选”“阿拉伯古代文学史”“阿拉伯古典诗文选”“阿拉伯现当代文学史”等课程,深得学生敬仰与爱戴。他的数代学生已经成为阿拉伯语界的中流砥柱和中阿交流的友好使者。在科研方面,仲跻昆先生主攻阿拉伯语言文学的研究和译介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撰写的《阿拉伯现代文学史》《阿拉伯文学通史》等著作,填补了我国阿拉伯文学史领域的空白,上述研究成果分别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仲跻昆先生发表有《人民的诗人,革命的诗篇——试论伊拉克诗人鲁萨菲》《源远流长——谈伊斯兰教前阿拉伯文学与世界文化的渊源关系》《当之无愧——谈纳吉布·迈哈福兹及其文学创作》《闯出中国研究阿拉伯文学的路》《谈阿拉伯文学翻译》《阿拉伯海湾国家的文学》等多篇论文,译著有长篇小说《难中英杰》《沙漠——我的天堂》《努埃曼短篇小说选》《埃及短篇小说选》《米尔玛拉公寓》等,诗集《阿拉伯古代诗选》《本来就是女性》,散文诗集《泪与笑》,短篇小说集《库杜斯短篇小说选》等,参加编撰《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汉语阿拉伯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文学百科辞典》《东方文化辞典》《世界名诗鉴赏辞典》《简明东方文学史》《比较文学史》等。
仲跻昆先生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孜孜不倦,辛勤研究,于2010年出版了《阿拉伯文学通史》,该著作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同类著作中最为全面地反映阿拉伯文学发展历史的皇皇巨著。在此基础上,他花费大量精力,增加丰富内容,完成了篇幅超过千页的《阿拉伯文学史》。该书凝聚了仲跻昆先生一生的心血,近期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在翻译领域也佳作迭出,出版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典诗歌文库中的《阿拉伯古代诗选——天方花儿》《黎巴嫩诗选》,以及《阿拉伯古诗100首》(中阿文对照)、《悬诗》等译作。
仲跻昆先生的学术成就获得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荣获阿联酋“谢赫扎耶德国际图书奖之年度文化人物奖”、第四届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国际翻译奖之荣誉奖”、埃及高教部表彰奖,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对外友协中阿友谊贡献奖、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中阿友谊贡献奖”,北京大学卡布斯苏丹阿拉伯研究讲席项目学术贡献奖、北京大学东方学学术研究贡献奖、北京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仲跻昆先生热爱祖国,对党忠诚,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提携后学,勇于担当,为北京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学学科乃至整个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外语学界和翻译学界的巨大损失,他的治学精神和崇高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尊重仲跻昆先生及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我们深切缅怀仲跻昆先生。仲跻昆先生千古!
延伸阅读:
2018年11月,仲跻昆先生获得了代表我国翻译界最高荣誉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先生一生致力于教授阿拉伯语、翻译阿拉伯文学作品、撰写阿拉伯文学史。
今日,我们一同回首先生为中国翻译事业奉献的一生。
1956年,仲跻昆考入了北大。就此,他与阿拉伯语结缘,而这门语言是被公认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仲跻昆曾说:“阿拉伯语和汉语就算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了。”
仲跻昆在欢迎阿拉伯当代著名诗人阿多尼斯来华访问会上朗诵其译诗
但“难能可贵”只有难,学出来才算有本事于是,仲跻昆抱定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专业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在仲跻昆的观念中,学习阿拉伯语是为了国家的需要,而他对阿拉伯语越学越有兴趣欲罢不能。
在开罗大学进修期间(1978—1980),拜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作家马哈福兹
为了学好阿拉伯语仲跻昆还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真做好课前的预习,遇到不懂的在课上请教老师或者课下自己查询资料,多朗读、多背诵、多看书,由浅入深进行阅读并通过大量的阅读记忆单词,提高自己的阿拉伯语水平。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翻译史”
谈到翻译仲跻昆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翻译史。因为文化发展的规律是‘传承-借鉴-创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借鉴靠什么,当然要靠翻译。”
仲跻昆与巴勒斯坦前总统阿拉法特
谈到对翻译阿拉伯文学的理解,仲跻昆说:“在我看来,阿拉伯文学不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一块璞玉,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这块璞雕琢成璧,献给中国人民。这种雕琢过程就是翻译。”
仲跻昆2010年于巴黎,在第三届沙特阿卜杜拉国王国际翻译奖年会上作有关翻译的主旨发言
仲跻昆认为翻译应当像演员一样,最好的演员俗称“千面人”,要演什么像什么。做翻译,译诗歌就要像诗歌,译散文诗就应当是散文诗。译小说、戏剧就应当是小说、戏剧。在他看来,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是有其背景的。那时书面语和口语是脱节的,译文要修饰成典雅的文言文才叫“雅”,在他看来,现在的翻译标准能真正做到“信”就够了,所谓“信”就是忠实,做到“信”也自然就实现了“达”,而“雅”则要看原文的风格,它雅你就雅,它俗你就俗。
2011年,仲跻昆获“阿联酋谢赫·扎耶德图书奖之第五届年度文化人物奖(2010—2011)”与“沙特两圣寺之仆人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翻译奖之荣誉奖”,这可以视为阿拉伯世界对他翻译工作的认可与肯定
阿拉伯语教育要“广种博收”,不要“广种薄收”
仲跻昆把自己的治学经验,总结为“从广博,到精深”。年轻时要伸开两手抓,要广、要博、要泛,如金字塔,要铺好底盘,打好基础,中老年要逐渐收拢,握紧拳头,要高、要精、要尖、要深、要细,写论著,要像下围棋,事先要有周密的布局。
仲跻昆与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仲跻昆曾对阿拉伯语教育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阿拉伯语教学进入高校,最初仅是咱们北大一家,后来相继有北外、上外等七八家院校设有阿拉伯语专业。现在我国已有四五十家高校创设了阿拉伯语专业。这当然是可喜的现象。但我们一定要‘广种博收’,不要‘广种薄收’。我们北大的阿语系,要依仗北大‘后墙厚实’、专业系科齐备、名师群集这些有利条件,向高、精、尖发展。要努力培养出一批专家、学者型的人才。”
仲跻昆于北京大学,在第二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上为阿拉伯当代著名诗人阿多尼斯颁奖
在仲跻昆看来,不想超过自己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愿让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老师要腾出自己的肩膀,让学生踩着,向上攀登。”
向仲跻昆先生致敬!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