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 信息来源: 人文学部
编辑:麦洛 | 责编:安宁编者按:“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是北京大学人文学部重点建设的重大学术工程,旨在展示新时期北大人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研究特色,扩大北大人文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动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文库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北大人文学科老中青学者的优秀成果,共包括17套丛书,即“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 “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北大世界史研究丛书”“北大考古学研究丛书”“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丛书”“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艺术学研究丛书”“北大对外汉语研究丛书”“北大古典学研究丛书”“北大人文古今融通研究丛书”“北大人文跨学科研究丛书”。目前已经立项347部专著,其中64部已经出版,另有40余部已经交稿。新闻网拟陆续介绍已经出版的专著,以增进广大读者对本文库的了解。本期介绍艺术学院丁宁教授的著作《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和观点创新:全书共九章,37万字。作者讨论了如何在跨学科层面上看待艺术问题的方方面面。本书大量参证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作者力求以体会艺术原作为起点,立足于文化研究的宏大视野,深入到传统艺术史论中一些鲜为人重视却又十分举足轻重的命题之中,阐发了一系列独到的见地,对相关的艺术现象以及作品进行了饶有新意而又鞭辟入里的剖析,令人耳目一新地展示了艺术本身的丰富意蕴和文化能量。
作者首先对古典艺术的“范本”价值展开了一系列的读解,为艺术史中的传承与创新、“影响的焦虑”等的理解提供了多种思考角度。其次,对诸如作为文化财产的艺术品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考察,重点讨论了世人所瞩目的“巴特农大理石”是否应该重归希腊卫城原址的问题,引发了对包括中国、埃及以及意大利等国流失海外的重要文化财产(艺术品)“魂归何处”的深度反思。第三,有关艺术品的毁损这种久已有之的现象,作者追索了这种毁损背后的深层动机或非理性的因素,为人们理解伟大艺术品的价值以及显得不无脆弱的物理性特征提供了警示和保护意识。第四,国外艺术品的偷盗,可谓司空见惯,可是为什么屡禁不止呢?作者在探索其背后错综复杂,甚至是触目惊心的诸种原因的同时,呼吁提升人们对艺术品偷盗的防范意识以及追索与归还的道德觉悟。至于在战争时期所发生的艺术品偷盗,更是与人类良知联系在一起的大问题,被盗艺术品的收藏、租借、交易甚至展览却依然在进行中。因而,就特别需要特定责任方、博物馆甚至政府机构的甄别、认证以及善后处理。第五,对待艺术品的修复问题,作者指出人们的不同反应其实可以一直追究到对艺术品原作属性的认定标准上,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对任何举足轻重的古老艺术品的保护,考验着当事人的历史担当与美学水准,常常酿成文化事件。因而,从修复观念、修复价值、接受反应以及评价标准等,都要有广泛而又深入的反思。第六,艺术博物馆的艺术品陈列,关乎一系列阐释学的问题,以往几乎未做深度的探究。作者以自己的博物馆的亲历过程以及实际见闻,选取了一系列的个案展开讨论,让人领略博物馆中的诸多“微言大义”。第七,图像常常有“一图胜千言”的魅力,如何从艺术家原意、作品意味以及接受者的反应等方面把握图像,进而在图像的象征系统里获得类别认同,作者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阐发。第八,从宏观文化的认知角度,讨论了中国艺术作为一种特别的视觉创造形态的重要价值。第九,将美育与人性的提升结合在一起,强调了艺术在美育中的非凡意义。总之,本书在让人们如何“文化地”看待艺术方面上提供了新的启迪。
学术影响和获奖情况:该书出版后,获得学术界广泛好评,被不少院校列为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目。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首届国家级“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作者简介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教育部美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得到希腊奥纳西斯基金会最高研究基金、美国盖蒂研究院研究基金、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的研究资助,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和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著作有:《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艺术的深度》《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美术鉴赏》《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西方美术史》《视远惟明——感悟最美的艺术》和《图像无言——阐释艺术的意蕴》等。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