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8 信息来源: 历史学系
编辑:青苗 | 责编:安宁6月26日,北京大学“数字史学周”系列活动之一“历史‘穿越’指南:智能时代的公众史学与历史模拟子论坛”在百周年纪念讲堂202会议室及广场同步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学生健康电竞社团、北京大学学生元火动漫社、北京大学传统服饰文化学生交流协会协办,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提供支持。来自历史学界、游戏研究与开发以及公众史学创作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时代公众史学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发展。
本次论坛采用“室内+室外”双会场联动的形式。室内主会场设置主旨发言、分论坛报告和圆桌研讨等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智能时代公众史学的新问题与新机遇、历史学在社会与产业中的实际应用、历史学者与游戏开发者的跨界合作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同时,百讲广场搭建了公众史学互动展区,借助沉浸式体验、角色扮演、数字人文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历史“走出讲堂”,以更具温度与活力的方式融入公众生活。
室内论坛现场
室外展区现场
6月26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史睿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何晋致开幕辞。何晋指出,伴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与更新,记录、保存、理解乃至“重构”历史的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为公众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他期待本次论坛搭建的跨界对话平台能够精准对接学界的理论积淀与产业的创意动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
主旨报告的主题为“智能时代公众史学的发展与变革”。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萌,史睿和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讲师曹琪,分别就如何面向公众讲述历史、公共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史学与公众双向沟通的机制以及电子游戏与公众历史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议题进行报告,并就历史学者对智能时代公众史学的新变化和新问题进行回应。
下午的两场分论坛深入讨论了“历史如何应用?智能时代公众史学实践”和“历史何以游戏?智能时代游戏史学研讨”两大主题。
分论坛一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胡鸿主持,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郑小悠、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聂晓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双聘副教授苏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巍等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创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围绕史学如何赋能非虚构写作、历史文化游戏的开发与设计、历史图像的智能生成与应用以及影视剧本创作对历史资源的调用等领域展开分享,展现了历史学“跨界融合”的多样路径和前沿探索,拓展了公众历史传播的具体途径。
分论坛二重点关注历史学与游戏产业的深度融合,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刘凯然主持并发表报告。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宣学君、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任副教授卢雅怀等嘉宾从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以游戏为载体的“国潮”文化传播路径与游戏史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表示,游戏等新兴媒介可以推动历史知识以更生动多元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应得到充分关注。来自腾讯的李雪梅、胡璇,网易的文杰分别结合代表性游戏案例,生动展现了游戏如何推动历史元素的活化利用,呈现出历史和游戏有机结合的广阔前景。
最后的圆桌研讨以“‘历史的人’与‘游戏的人’:具有可玩性的历史(How we play the past)”为题。与会嘉宾共同讨论公众历史兴趣的嬗变、公众历史生产的新形态以及公众历史教育的主体和评价等议题。论坛现场气氛热烈,观点交流深入,推动了学界与业界、知识与技术、历史表达与公众接受之间的融通。
在数智化浪潮加速演进的当下,公众史学不仅是历史学社会价值的直接体现,更是连接学术研究与公众理解的重要桥梁。本次论坛旨在切实深化学界与业界的联系,创造更多跨领域合作的机会,共同引领智能时代公众史学的创新发展。讲堂内的学理讨论与广场上的实践体验相互呼应,彰显出智能时代历史知识的多样表达与公众参与的多元路径。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