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3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校报》
文字:王红漫| 编辑:舒燕、安宁 | 责编:燕元健康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起点与目标,是个人幸福生活、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前提。作为以健康为关注核心的一门交叉学科,医学社会学又称健康社会学,其诞生与发展源于医学与社会科学的双向奔赴。医学与社会科学的视角是展开医学社会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健康、疾病、优生、善终和医学实践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研究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战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提出和实施彰显了党和国家以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在高校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或在非医学相关专业普及这些知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1949年人口平均寿命不足35岁提升至2022年人均预期寿命78.2岁,人民健康事业成效卓著。然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也给国民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健康不再是个人、家庭、一城、一地或一国的问题,而是全世界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由此,卫生健康制度、医疗服务体系、人群健康差异、健康与不平等的关系、社会信任、医疗资源分配、医患纠纷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思考总结疫情抑或疫情之下需要一个怎样的社会,又应当如何来建设这个社会。因此,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健康和卫生服务的角度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不断推进公共政策、社会制度实施的公平可及、人文关怀的垂手可得、理想价值的客观可获,而这都离不开医学社会学的智力支持与理论探讨。
二、个人社会化的现实需要
在每个人完整的生命历程中,生老病死不可避免,关于健康及其相关的知识对于医护人员乃至其他人群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
对于医护人员和医学生来说,学习医学社会学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有助于医护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社会人文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有助于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体系中更好地定位自己和患者的关系,从而提升其职业技能和素养。
对于其他人群而言,普及医学社会学知识有利于完善其知识体系,优化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认知水平,远离医药保健产品的虚假广告与虚假宣传;帮助其在医疗情境中认识自己、认识医生,从而建构起医患之间的信任与良性互动;也有助于其理解健康,主动促进健康,从而构建良好的生存方式,生活得更好、更有滋味。
三、医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人类的疾病、死亡同社会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医学的社会性越来越明显。正如德国著名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所言:“医学科学就其内在的固有本性来说,是一门社会科学,只要这一点还没有在实践中被完全认识到,我们就不能充分地享有它的益处。”现代社会疾病的病因日趋复杂,不仅发病机制难以确定,社会过度分工使社会劳动无意义化,职业过度分化也使一些疑难杂症确诊难度加大。以确定病因施治的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力不从心,而控制危险因素展开预防的“身-心-灵-社”模式成为主流,表达了对医学发展的信仰和追求。
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西方传统的信仰和诉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事的变迁,转而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和情怀汇集到了一起,并具有了新时代的内涵。正如病理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韩启德院士所说:“医学是回应他人身体与精神痛苦的努力,不仅仅是给人看病,救人生命,而且传递人类的爱,体现人性的善良。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在生病的时候尤其需要得到人性的关怀。我们培养出来的医护人员既要有好的医术,更要有好的人品和人格,要有爱心,懂人情,明事理,要能体会性命相托的凝重。医学发展不能忘记医学的来路与归途,点亮生命,温暖人间,促进社会向上、向好、向善。”
“践行有温度的医学,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医学社会学就是这样一门关乎人生、人类、人文的有温度的学科。
(作者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原文载于《北京大学校报》2024年7月5日第1669期第3版)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