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0 信息来源: 碳中和研究院
编辑:燕元 | 责编:青苗2024年12月18日,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论坛在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举行。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宁,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雅特聘教授张海滨,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王彬彬,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师、现代农学院副教授解伟,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戴瀚程,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刘柯等出席会议,获奖学生参与论坛并进行课题汇报。论坛由2022年奖学金获奖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后汤舒畅主持。
会议现场
高宁表示,碳中和是北京大学高度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学校设立“碳与气候”未名学者奖学金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创造碳中和领域的学术交流机会,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实践。自2022年设立以来,奖学金已先后资助30位北大优秀博士生开展碳中和领域的高水平学术研究。他代表研究生院对必和必拓公司的资助,对北大碳中和研究院的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期待更多北大优秀学子积极参与新一期奖学金的申请,进一步推动碳中和领域的交流与研究。
高宁发表致辞
张海滨向与会嘉宾和获奖学生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在我国全面推进“双碳”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设立“碳与气候”未名学者奖学金项目,加快“双碳”高水平人才培养,展现了北京大学和必和必拓公司的前瞻性思维。他指出,同学们积极投身“碳与气候”领域研究,符合国家当前的重大战略需求,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张海滨发表致辞
随后,论坛进入获奖学生的项目成果汇报环节。7名来自北京大学不同院系的获奖者依次从项目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未来改进方向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获奖项目,涉及新能源材料、碳封存、消费转型、生态固碳、能源系统优化、农业生物质发电等多个碳中和交叉领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物理学院李秋阳的研究项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埋底界面研究及性能提升”通过改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界面层,成功提升了光电转换效率和设备的长期稳定性,这一改进为光伏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家发展研究院张春峰的项目“人口变化、消费模式与碳排放预测”通过综合模型分析了人口和经济行为的变化对未来碳排放的影响,拓展了人口变化通过居民消费部门影响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研究发现,将人口变化纳入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考量,统筹规划,有助于以最小成本和风险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工学院王传玺的研究“碳封存中毛细封存的稳定性”为理解和改进碳封存技术中的物理过程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为评估CO₂毛细封存的热力学与水力学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城市与环境学院徐浩的研究“中国未来潜在植树造林的碳汇潜力及其气候效应”针对中国“造林增汇”策略的核心问题,制订了符合国情、面向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造林路线图。此外,利用地球系统模型综合评估了未来大规模植树造林可能的气候反馈效应,为国家制订未来的气候政策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指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腾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居民部门低碳转型及人群健康影响研究进展”中,结合计量回归、CMIP6气候预测数据,在居民能源系统优化模型中引入气候适应。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居民健康的潜在影响,并分析了低碳政策的积极作用。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顾蔚译的研究“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农业生物质发电的气候-环境-经济协同效应”中评估了农业生物质能源转换对碳排放的影响,并探讨了其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效益,为政策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代农学院朱安丰的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布局优化研究”综合考虑气候风险、资源环境以及农民收入等多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维度,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最优农业生产布局,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提供具体的优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支撑。
评审专家针对每位学生的汇报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从学术严谨性、报告连贯性、研究切入点等角度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并期待同学们持有更加严谨的态度脚踏实地,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专家点评
在午餐交流会上,与会师生自由探讨未来可能的合作机会与项目,共同展望“碳与气候”领域研究的广阔前景。至此,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论坛落下帷幕。
会后合影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