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暨第六届北大城环国际青年论坛举行

2024年12月14日至15日,第十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暨第六届北大城环国际青年论坛举行。恰逢讲坛创设10周年之际,本届讲坛特邀多名地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一步搭建了弘扬学科文化、凝聚学科智慧的学术交流平台。受邀出席本次讲坛的嘉宾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方精云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熊巨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谢冰北京大学人事部副部长贾爱英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副部长钟灿涛,来自国内外的18位优秀青年学者以及北大城环学院的师生。

12月14日上午,第十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拉开帷幕,包括开幕式、地理·环境讲坛10周年庆祝以及特邀报告3个环节,由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彭建和副院长王志恒主持。谢冰代表学校向讲坛创设10周年致以热烈祝贺,并高度评价了讲坛在推动学术交流、培育拔尖人才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期待讲坛能够继续秉持“强基础、重交叉、促创新”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为加速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谢冰作开幕式致辞

与会来宾共同观看了讲坛10周年纪念视频。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作主题报告。他详细回顾了“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自创办1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全面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他代表学院向长期以来支持讲坛发展的各界同仁表示了诚挚感谢。

贺灿飞介绍学院发展概况

特邀嘉宾报告环节,傅伯杰、方精云、方小敏、樊杰、熊巨华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地理学相关领域的尖端研究成果与最新前沿进展,深入阐释了地理学科在服务国家需求、助力强国建设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特邀嘉宾作主旨演讲

14日下午,来自城市与环境学院的12位优秀教师依次进行了近期研究成果分享,由林坚和杜世宏两位教授共同主持。

学院优秀教师作主题报告

15日,第六届北大城环国际青年论坛开启,18位来自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青年学者进行主旨报告分享。报告主题跨越地学领域多个前沿方向,涵盖了城市交通治理、全球城市发展、时间地理学应用、可持续城市设计、基础设施韧性、村镇空间重构、低碳城市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深入探讨了干旱对生态系统、环境变化对陆地碳循环、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多样性维持、物种共存理论和全新世温度谜题等热点问题。此外,报告还广泛讨论了AI辅助土壤碳循环研究、新型示踪剂在碳水循环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和遥感影像分析技术等前沿技术应用。精彩纷呈的报告内容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解决方案。

青年论坛学者报告

讲坛期间,与会师生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进一步激发了思维碰撞与交流互鉴,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整体气氛活跃。

参与论坛的老师和同学们热烈讨论

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暨北大城环国际青年论坛始终以引领学科发展为目标,聚焦地学领域前沿议题,开展深入探讨与交流,为服务社会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筑造美好家园开拓新思路、提供新方案。未来,讲坛将继续致力于搭建国内外学者合作的桥梁,守正创新、奋楫笃行,不断为新时代地理学研究探索和实践应用注入新的活力。

全体合影

e308105773af410bb937b7be2bd22c21.png

延伸阅读:

1952年,北京大学创立地理学科。此后,地理学在北大蓬勃发展,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多个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包括遥感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城乡规划等学科,具备理、工、文多学科交叉优势。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在前沿的学术领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能够参与国家战略研究和决策的领军人才。第十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暨第六届“北大城环国际青年论坛”依托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基于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创新科研成果,搭建了交流学术成果、传播学术理念、展望未来合作、培育人才的平台,为地理、环境和生态等相关学科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此为契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将不断总结经验,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凝聚学科发展方向,进一步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有效途径,不断搭建全国地理学相关单位信息互通、经验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弘扬学科文化、凝聚学科的智慧与力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的地理学科发展和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