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信息来源: 图书馆
文字:吴滟鹏、金鑫| 摄影:傅泽尉、宋庆生| 编辑:燕元 | 责编:山石4月10日下午,“美术与书法讲坛”第十七讲“人工智能绘画:技术、艺术与人文主义三重视角的观察”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主讲,全校60余名师生和校友报名参加现场讲座。
讲座现场
盛葳从技术史的角度切入,回顾了人工智能从国际象棋、围棋等逻辑性强的竞技场景逐步延伸至艺术创作领域的发展轨迹。他指出,这一演变具有明确的历史连续性——人类始终借助技术手段推动艺术语言的变革与拓展。艺术作为一种融合经验、情感与创造力的复杂人类活动,正是当前人工智能试图突破的重要边界。在技术不断进化的背景下,AI已具备模拟人类艺术风格的能力,并正在试图创造前所未有的新风格。
盛葳作讲座
延续至艺术史视角,盛葳强调,艺术并非线性积累的结果,而是不断经历范式革命的迭代更新。每一次艺术的跃迁,都是在突破既有范式中完成的。因此,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原创性与观念创新。人工智能的生成机制更接近于高度模仿,目前的技术条件还不能让它完全理解深层次的艺术理念、构图逻辑与情感意志,难以创造真正的“新范式”。
盛葳聚焦人文主义视角,提出对“创作主体性”的根本追问。他认为,艺术不仅关乎图像的生成,更关乎身体性与精神性的表达。一旦社会普遍接受AI所作即“艺术”,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人文主义体系的结构性危机——因为其创作者并非可感知的人类主体,而是匿名的算法流程。在可预见的未来,若人与技术深度融合,或许会催生“碳基-硅基”共存的人类新形态,“新人”也将创造出“新艺术”,那将是艺术范式变革的下一阶段。
现场观众提问
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围绕人工智能绘画的创作主体、文化偏见、审美标准与知识产权等伦理与哲学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盛葳逐一回应,深入剖析了技术逻辑背后的价值矛盾与人文隐忧,激发了观众对“艺术与技术边界”的进一步思考。
主讲人简介
盛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美术》杂志副主编,北京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获王森然美术史奖、Yishu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出版《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等著作;发表论文和评论百余篇,策划各类展览近百次。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