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3 信息来源: 新媒体研究院
编辑:山石 | 责编:安宁2023年5月31日,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北京大学网络语言文明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厅举行。本次论坛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研讨的方式,邀请来自教育部、中央网信办、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腾讯、小红书等政府机关、高校和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就网络语言的应用、规范与治理问题,从政府机关、学术机构、产业平台、青年学生的不同角度进行交流研讨。
会议现场
论坛由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玮教授主持。她介绍了论坛的背景和宗旨,并展示了其团队近年来在教育部指导下完成的有关网络语言应用与治理研究的系列成果。
李玮主持
教育部语用司法规处处长郑威作开幕致辞。他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文明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教育部高度重视网络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近年来在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宣传引导、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语言文字数字化赋能等方面有所成效,将持续加强健康网络文明语言环境的建设。此次论坛汇聚政府机关、学术骨干和业界精英,希望借助这一宝贵平台,广纳百家箴言,吸收各位专家学者的建设性意见,为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文明建设工作再作贡献。
郑威致辞
中央网信办网空院网络国际治理研究所所长江洋作题为“推动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发言。她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也是实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中的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和健康中国等的重要任务。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或数字文化的最基本要素,是建设网络文明大厦的立足之本,加强对网络语言跨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至关重要。为此,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构建跨学科网络语言文明系统工程;二是善用网言网语走好走实群众路线;三是积极持续灌注正能量,避免过度解读负面热词;四是跨文化精准翻译,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五是把握第一解释权,提升舆论引导力和国际话语权。
江洋发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沈阳教授结合AI大语言模型的原理和应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语言生态的影响,并指出要警惕AI虚假内容、不文明内容、版权侵害等负面效应的产生。沈阳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应用,提高使用的科学性和文明性,才能保证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沈阳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刘海燕教授从语言主体角度进行观察,发表对微信公众号语言治理问题的相关意见。她指出,作为当下人们了解新闻资讯最多、最快捷的网络渠道之一,微信公众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中介角色,观察并研究其中存在的网络语言问题,具有学术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她建议,在语言的规范使用和治理方面,需要政府、平台、内容生产者和读者用户形成四方合力的动态平衡,共同为打造更加健康文明的微信公众号内容空间作出努力。
刘海燕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汪磊教授通过线上参会的形式,发表题为“从祖安文化看网络语言文明问题”的发言。他指出,网络语言的文明规范亟待一套成熟的标准,用于参考内容治理的边界与限度。例如某些网络语言看似是不文明的骂人行为,但实则只是网民参与创作并表达情绪的一种形式。如何确定低俗语言甚至是语言暴力的边界,是当下亟待解决并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汪磊发言
西北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甘肃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进教授作题为“网络语言暴力表征与应对策略研究”的发言。曹进系统梳理了相关领域研究文献,提出治理网络语言暴力存在着诸多挑战,例如网络语言暴力对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信任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强、网络欺凌与网络仇恨从个别人扩大为群体等。面对网络语言暴力,曹进提出应对策略的建议:一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态,以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制约原则等多管齐下,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借鉴国际经验,试行网络实名制;三是加强协同治理,建立预防体系,加大监督力度。
曹进发言
腾讯公司数字舆情部副总经理高大为从行业观察的角度进行分享。他表示,腾讯数字舆情部一直致力于网络语言与文化的监测与研究,根据2022年7月针对网络语言的专项调查,84.2%的受访网民表示总是或者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了客观事实。同时,调查发现,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其出现并流行背后往往存在社会现实动因,这提示相关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网络语言本身,更需要关注它背后的社会情绪和社会文化。
高大为发言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曹云雯副教授发表题为“人际性和社会性的有机化公共修辞,网络语言文明的深层逻辑探析”的发言。她指出,网络语言文明的生成逻辑超越传统的语言学范围,是更接近于社会问题的议题,对其展开伦理教育方向的讨论非常必要。她提出“有机化公共修辞”概念,作为网络语言文明的一种生成逻辑。她认为,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审慎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包容网络语言因个体修辞带来的人际性优势,或短时间内的强势,坚守语言社会性的基本功能取向,积极对网络语言进行有机化公共修辞,维护汉语发展的健康成绩。
曹云雯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匡文波在主题讲话环节的最后提出了几个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否会改变人类语言的定义?人和机器人发生交流误解怎么办?匡文波的提问为在场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们提供了思考研究的新视角,为网络语言发展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和价值。
匡文波发言
在论坛的主题讨论环节,北京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副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北京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副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郭锐,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吕艺发表了精彩的评论。小红书副总编辑刘文静从新媒体业界视角分享了独特的观点。
主题讨论(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唐金楠、郭锐、吕艺、刘文静)
在青年之声环节,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生李丁一,新媒体研究院硕士生谭志康、张佳晴,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宋佳欣等北大青年学子从网络语言直接用户和观察研究的角度,就会议主题进行发言与探讨交流。
青年学子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李丁一、谭志康、张佳晴、宋佳欣)
北京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执行主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语言文字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宋亚云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论坛汇聚政界、学界、业界和青年学子的多方观点、各家之言,为网络语言研究、网络内容规范、网络空间治理等议题提供了良好的探索性平台。宋亚云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高度评价了主旨演讲环节发言内容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关照,强调了网络语言研究跨学科视角的重要性。他表示,此次论坛话题前沿、观点新颖、意义重大。各位专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行业背景出发,提供了看待网络语言应用、规范和治理问题的不同视角,各个报告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报告还聚焦网络语言、暴力、粗俗表达等不文明现象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最值得重视的是,论坛着眼未来,面向人工智能与AI语言运用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提出积极适应、及时调整的研究方向。宋亚云肯定了青年学子研究视角的创新性,对新媒体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展望。
宋亚云作总结发言
除上述领导、嘉宾外,《中国网信》杂志新媒体部副主任李晗,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王平,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主任姚志华副教授,以及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生、硕士生等参加此次论坛。
论坛合影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