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思政实践课 | 法学院赴广西开展“司法改革与基层治理”主题思政实践课程

编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举国战“疫”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迎接建党百年之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着眼时代命题和现实关切,2020年思想政治实践课程设置“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扎根沃土决胜小康”“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五条主线,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作为课程主持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讲单位,教务部作为主管单位,校团委作为执行单位,协力推进思政实践课方案完善和实施。100多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担纲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25个开课院系书记或院长全部参与带队,在革命老区、城镇乡野、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课教学;100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担任思政实践课助教;3226名选课学生正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学思践悟总书记回信,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触摸新中国的发展脉络,在抗疫主战场感受战“疫”精神,在改革主阵地见证发展力量,在历史大变局中读懂中国未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党的十九大以来,立足新时代,我国司法改革与基层治理进入了历史新阶段。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切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以人民为中心,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些都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意。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建设情况,塑造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立体认知,结合理论与实际,感知一线经验,化学为用,知行合一,北京大学法学院于2020年8月25日—27日组织师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钦州市开展“司法改革与基层治理”主题思政实践课程。

课程由法学院院长潘剑锋、院团委书记史诗、院团委常务副书记李婉玉担任任课教师,2018级法律硕士周元松、2019级法律硕士朱煜琪担任课程助教,21名法学院2018级、2019级本科生参加实践调研。实践团以“司法改革与基层治理”为主题,走入机关开展座谈,步入乡村走访观察,用实践调研深刻感悟理论与政策运行的基层体现。

实践团师生合照

共话司法与监察体制改革  共建检校思政实践教育基地

广西是第三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区,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成效,司法体制改革、监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愈加顺畅,司法机关、政治机关不断焕发治理新效能,是学习了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监察体制改革的宝贵窗口。

25日上午,实践团一行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进行座谈。会前,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房灵敏与潘剑锋会见。房灵敏对实践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潘剑锋简要介绍了实践团情况和来访目的,代表学院对房灵敏以及自治区纪委监委的热情招待表示感谢。座谈会由自治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雷永达主持。

会上,五位在自治区纪委监委工作的北京大学选调生校友罗建岚、王品泽、于天涛、邓堪伟、谢世锦依次发言,分享参加工作后的经历与感悟,并表达了对学弟学妹们的殷切期望;自治区纪委监委研究法规室主任胡忠恒介绍了广西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情况。在互动交流环节,实践团同学就监察委与政法系统间的职能协调、监察权自身的监督制约机制设立,以及监察制度中“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提问,得到了自治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的耐心回复。

房灵敏与潘剑锋会见

与自治区纪委监委进行座谈

实践团一行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进行座谈。座谈会由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干部处处长张捷主持。会上,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罗绍华和潘剑锋共同签署了全面共建协议和共建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合作协议。自治区检察院研究室主任陶建旺就自治区检察院检校合作共建情况进行了专题介绍;张捷就培养使用选调生情况及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报告。在自由交流环节,实践团同学就“刑事检察工作创新经验”和“疫情下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新常态”等问题与自治区检察院的检察人员进行了交流。潘剑锋表示,法学院将与自治区检察院共同努力,继续做好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全面合作、优势互补,更好地实现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新时代法治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签署共建协议和共建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合作协议

与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进行座谈

26日上午,实践团一行来到钦州市人民检察院开展调研活动。在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处长俸文秀,钦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林俊,和钦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刘臣艺的陪同下,实践团观看了钦州市检察院连线浦北县、灵山县检察院,指挥处理有关烈士纪念碑保护公益诉讼的直播报告,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变革;参观了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中心,听取相关人员对检测仪器的简要介绍并进行座谈。座谈会由林俊主持。参会人员共同观看了钦州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宣传片;钦州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兼)黄聪颖介绍了钦州市检察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司法保障问题及自己作为选调生的工作感想和成长成才情况;刘臣艺介绍了钦州市检察院培养使用选调生和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在自由座谈发言环节,同学们就公益诉讼、员额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提问,得到了检察院有关负责同志的耐心回复。

观看直播处理公益诉讼

参观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中心

与钦州市人民检察院进行座谈

座谈交流接续选调生初心  下沉乡镇体悟基层治理不易

选调生作为基层治理的直接力量,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全国最早开展选调生工作、持续力度最大的省区市之一,定向选调生项目起步早、领导重视、制度完善,已成为品牌。北京大学法学院目前有在桂选调生共21人,此次,实践团潘剑锋一行专程看望慰问在桂选调生校友代表,同学们通过面对面座谈与选调生校友展开深入交流。

25日下午,实践团一行来到自治区党员干部科教信息园,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协调帮助下,与法学院广西选调生代表进行座谈。会前,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廖葵与潘剑锋会见。座谈会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规划办主任邓红专主持。会上,邓红专介绍了广西选调生工作的历史沿革和基本情况。随后,北京大学法学院广西选调生代表王力、沈民选、齐璐、包以芳、于天涛、谭冰、吕尚琳、刘柱材依次分享了自己工作以来的心路历程和经验反思。校友们在基层工作中的生动故事、独特经历,以及作为学长学姐对在校师弟师妹提出的真诚建议让同学们获益匪浅。

廖葵与潘剑锋会见

与法学院广西选调生代表进行座谈

26日上午,实践团一行在钦州市委组织部的协调帮助下,来到钦州市人民政府,了解钦州市选调生成长和基层治理情况。钦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杰辉介绍了钦州市选调生培养选拔工作有关情况。四位在钦州市工作的北京大学选调生校友胡镇乾、许陽、陈粟、何滨柔汇报工作体会,对在基层工作时服务百姓的感人经历和动人体悟进行了分享。随后,钦州市委政法委、市两新组织党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扶贫办分别介绍了各领域基层治理工作情况,就疫情期间基层治理的创新举措、扶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等进行了详细分享。

在钦州市人民政府进行座谈

座谈会上,潘剑锋对在桂工作的选调生校友表示亲切慰问,并对自治区组织部门长期以来对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才培养成果的信任支持表示感谢;叮嘱实践团同学们珍惜难得的交流机会,以优秀的选调生师兄师姐为榜样,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坚实基础。在听取校友们的工作汇报和心得体会后,潘剑锋称赞了选调生校友们在岗位上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并希望各位校友继续发扬北大优良传统,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本领,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6日下午,在钦州市钦北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谭乃林,钦州市委组织部四级调研员、干部一科科长黄萍萍的陪同下,钦州市钦北区贵台镇党委书记许陽带领实践团一行来到“美丽村屯”示范点大路村委青皮村、百美村委那疋村和八寨原乡,见证了广西钦州市钦北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果。物产丰饶的山水土地,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热情朴实的当地百姓,干部群众一家亲、民族团结谋发展的和谐场面,无不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贵台镇,实践团一行亲眼见证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切实感受到当地政府、领导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巨大投入,更加深刻理解了习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大家欣喜地看到,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齐心协力建设家园,共同谱写乡村新篇章。

走访青皮村

走访那疋村

走访八寨原乡

团日活动巩固实践成果  昆仑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为充分总结交流,趁热打铁开展思政实践教育,实践团于27日上午举行了主题团日活动暨调研实践总结评议会。会议由李婉玉主持,与会师生重温入团誓词,畅谈实践感悟,剖析学习体会,汇报小组成果。课程助教朱煜琪需同学的体悟感想作总结评议,她对同学们观察之细、感悟之深给予高度评价,引导同学们通过三日实践见闻思考“应然与实然”“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统一,鼓励同学们不断加深对北大法律人精神的理解,涵养家国情怀,不负时代使命。课程助教周元松对小组调研汇报进行评议指导,介绍调研报告撰写的具体要求并进行现场分工,勉励同学们要“心里有理想,脚下有泥土,手中有本领,肩上有道义”。李婉玉作总结发言,高度肯定同学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正确的抱负观。评议会讨论充实,交流丰富,在团歌声中圆满拉下帷幕。

实践团成员畅谈实践感悟

27日下午,实践团一行来到实践的最后一站——昆仑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巍巍昆仑,千古雄关。矗立在南宁市境内的昆仑关是我国著名关隘、举世闻名的昆仑关战役旧址。实践团沿山路拾级而上,依次参观了古关楼、古驿道、纪念塔、纪战碑亭、北牌坊、石景碑林六个景点。在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前,实践团全体成员为阵亡将士举行悼念仪式并敬献花束,表达对抗战英烈的缅怀与敬意。在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实践团先后参观序厅、浴血昆仑厅、支前厅、缅怀厅等5个展厅,在讲解员的介绍和文物展览与声光电展示中细致了解昆仑关战役过程,形象感受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震惊中外的昆仑关大捷的战斗场景。“倭师几处留残垒,汉帜依然卷大风。”1939年冬发生的昆仑关战役是我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场惨烈的攻坚大捷,是南宁有史以来最能感动中国的壮丽篇章,成为与台儿庄大战、平型关战役同享盛誉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名篇。参观昆仑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同学们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和平岁月中触摸历史脉搏,感知和平来之不易,追忆革命先烈,在悲壮的氛围中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昆仑关合影留念

向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

参观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实践课作为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延伸,是实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重要平台。三日的实践时间虽短,但同学们的收获满满。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丰硕成果,基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让同学们备受鼓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认识到在改革进程中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能够激励同学们回到课堂扎实学习知识本领,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未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夯实基础。相信这段旅程将在同学们心中埋下使命的种子,待大树长成时,他们亦将扎根祖国大地,书写青春华彩篇章。

三行情诗精选

当笔扎进土地 当天平走下庙堂

一勺米酒 一口乡音 五千里火车鸣响 群山莽莽

你的背影在路上 融进朝阳

作者: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娄佳璐

*注:[一勺米酒 一口乡音] 选调生来到广西、进村到岗,花了很大精力学习当地语言,尊重当地的民俗(例如直接用勺喝米酒),从而融入村民生活、取得村民信任。

[五千里] 北京到南宁的距离约2521.0公里。

学生感想精选

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芷琪:

这次实践团让我体悟最深的有以下三点:1.学术与实践的跨越,陈瑞华老师在刑事诉讼法课程中,系统介绍了监察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知识性内容,包括繁简分流、值班律师和表格菜单式的案件处理方式。曾经这些知识是抽象的、飘忽的、离我的生活较远的,但是本次社会实践把这些抽象的知识落到了实处。从市一级的检察院到自治区检察院,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学术象牙塔中的青年学生在司法实践中看到了制度的具体运行方式,完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跨越。

2.对“法”这一概念理解的加深。大一的法理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法律的地方性知识》以及苏力老师等老师对于“秋菊打官司”这一事件的法理性评述。结合选调生师兄师姐们的介绍,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法”这一概念并不仅限于狭义的法条,更广义的法的概念包括中国的情理、乡规民约以及风俗习惯等。

3.选调生师兄师姐们的责任与担当。虽然他们在介绍中很少提到作为选调生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但是我们不难想到,从学生到第一书记等基层干部的身份转变,一定是艰难和坎坷的。师兄姐们需要去学习如何和村民沟通,懂得了基层情理甚于法条的实际情况,战胜了语言不通带来的沟通障碍。这背后支持着他们的是不变的初心以及作为北大人的责任与担当。这对于我日后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定位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选择,也让我对人生意义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娄佳璐:

选调生座谈会上,一位师兄说,曾经有人问他:“你北大毕业,去做基层工作,亏不亏啊?”他说:“出校门的那一刻,我就把自己北大的光环抛下了。”我想,对于和他一样选择扎根基层的法学院毕业生师兄师姐,头顶北大的光环不再是身披的铠甲,“北大法律人”不是自我标榜的装饰而是内心确信的准则。

不再是挥斥方遒的书生,光环摘下,他们踏踏实实做事,平和谦逊做人。扎根基层,心怀乡野。为了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们学习壮族民族语言;为了取得群众理解,办好棘手的事,他们一家一户走访交流。他们或掌握一方经济命脉,或坚守一柄法槌;或迎着群众殷切期待,兢兢业业以求脱贫攻坚。他们让我觉得,北大像一阵风,她将一个个北大人,一粒粒种子,送往祖国的各个地方。这些去时小小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破土而出,最终成长为一棵大树,荫蔽一方。《燕园情》里的歌词就这样在我眼前有了具象的呈现:“我们今日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日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而此行不仅看到了这样一群北大法律人,理想和现实、学理和实务之间的反差与衔接也在我们眼前展开。中央对基层“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规划落到乡间却遇到全村干部无人会用电脑的处境;智慧检务的设想落地却因为设备技术不到位反而降低效率;定纷止争要一碗水端平;天理、国法、人情在乡间也存在张力。“安邦济世,正义恒立”。当大一的我们喊出这句口号时,还不曾想到,我们所希望安的“邦”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多少个这样的城市乡镇构成的“邦”,而让这个“邦”“安”的不只是庙堂上的天平。走出象牙塔,法律正在用我们不太熟悉的方式交织于社会和历史中。

专题链接:2020思政实践课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