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信息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青苗 | 责编:燕元2025年3月10日至15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授郇庆治,应邀出席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马克思与人类世:资本、自然、生态、环境”国际研讨会,并作题为“‘双碳’话语在中国的主流化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45分钟主旨发言。
在发言中,郇庆治着重阐述了如下三个问题:第一,“双碳”话语在当代中国的日渐主流化,直至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上被明确接纳为一种国家战略,既是一个中方不断适应全球“去碳化话语”形成发展的环境话语的国际扩散过程,也是一个始终基于自身立场和条件不断推动这一话语体系重构的环境话语的自主革新过程。第二,中国对不断构建过程中的全球“去碳化话语”的革新性贡献,并不简单在于我们所提出实施的“国家自主贡献”(即“3060”碳减排目标)和“1+N”政策体系,而是明确提供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综合性社会变革方案,即气候变化应对必须是全球性环境治理合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刻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中国在全球“去碳化话语”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国际气候(环境)政治力量架构的变化,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全球南方”声音与力量的增强,而且是提供了一种“人类世”时代的全球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替代性愿景构想,即我们需要在一个快速重构中的世界秩序架构基础上寻求一个更加公正与可持续的未来。
本次会议由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发起并组织,会议主题围绕着马克思与“人类世”背景下的资本、自然、生态、环境议题展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学者参加。从大会主旨发言的内容来看,研讨会既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生态环境思想的重新解读诠释,也包括如何在当代条件下运用与拓展这些思想,比如马克思的再生产、劳动、剥削、平等和阶级思想,也包括在“绿色左翼”的环境人文社科视角下的各种学理性讨论,比如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工联主义、社会生态转型、可持续(循环)农业、环境(气候)正义、环境阶级意识(斗争)、生态(气候)政治、马克思主义科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领域的知名学者如南茜·弗雷泽、布里特·克拉克、撒万土、贝拉米·福斯特、乔安·马蒂奈兹-阿里尔等都应邀与会并作主旨发言。
此外,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杨学功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思齐博士后也应邀与会,并分别作题为“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当代环境问题”“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绿色话语的国际传播”的专题发言。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