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思政实践课 | 中国语言文学系赴黑龙江七星泡农场开展“东北振兴——农文旅产业融合”主题思政实践课程

编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举国战“疫”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迎接建党百年之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着眼时代命题和现实关切,2020年思想政治实践课程设置“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扎根沃土决胜小康”“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五条主线,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作为课程主持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讲单位,教务部作为主管单位,校团委作为执行单位,协力推进思政实践课方案完善和实施。100多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担纲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25个开课院系书记或院长全部参与带队,在革命老区、城镇乡野、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课教学;100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担任思政实践课助教;3226名选课学生正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学思践悟总书记回信,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触摸新中国的发展脉络,在抗疫主战场感受战疫精神,在改革主阵地见证发展力量,在历史大变局中读懂中国未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8月6日至11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实践团赴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七星泡农场开展思政实践课程。中文系团委书记安晶丹、辅导员于汇文担任指导教师,张佳伟担任课程助教,中文系14名学生参加实践。课程团队深入基层,通过对以七星泡农场为代表的农场文化、旅游、农业三个方面的调研,探索农文旅融合的农场发展新思路,体会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

铭记革命历史,传承“北大荒”文化

黑龙江七星泡农场始建于1955年9月,1969年成为以安置知识青年为主的国营农场,之后几经调整,今隶属于九三管理局。七星泡农场的历程就是新中国以来东北产粮区历史的缩影,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积累了以农垦文化为根本、以“北大荒”精神为主线、以知青文化为灵魂的丰富文化资源。

“北大荒”文化

农业是根,文化是魂。七星泡文化根植于其农垦史,形成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北大荒”精神。七星泡地区本为丘陵漫岗上的林地和沼泽地,荒无人烟。新中国成立后,在开发北大荒的号召下,在解放军官兵、青年志愿者和各地移民的努力下,大片废弃的土地被开发,荒野变为良田。他们的辉煌成果,彰显着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人定胜天”精神。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文化驿站”与“大荒印记”,通过聆听北大荒的历史故事,观看图文并茂的人物事迹介绍,深入感受了北大荒奉献、开拓的文化内涵。在当今时代,开拓进取的“北大荒”精神作为一股鲜活的精神力量,不断鼓舞着七星泡人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农业发展、为中国人“手里捧着自己的粮食”助力。

参观“大荒印记”

在“大荒印记”前合影

开荒时所穿的靰鞡鞋

知青文化与红色记忆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七星泡农场正是上山下乡的重要对接基地,陆续接收了10790名知青,是北大荒知青文化的缩影。知青文化是各地城市文化与黑龙江本土农业文化融合的产物:一方面,让知识青年接受劳动者的再教育,挥洒汗水磨砺青春,养成吃苦耐劳的农业精神;另一方面,知识青年反哺当地,开设扫盲班和文化课,以文化知识反哺当地劳动人民及其子弟,为农场留下了文化的火种。许多知青自农场走出,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人物,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北大荒给他们留下的精神印记,不断举行“返场”活动,进行文化寻根,以各种形式为农场作贡献。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当地“文化驿站”和“知青客栈”,学习知青文化的发展史。墙上陈列着的黑白照片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知青生活,来自各地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带着青春与激情,从繁华的城镇来到北大荒,助力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此次教育活动对大家而言,不只是重温历史,更是一次生动的文化教育。前辈留下了耕耘的足迹,我们更要追随他们的脚步,不负责任使命,不负脚下土地。

参观“文化驿站”

军人精神与军垦文化

军垦文化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伤残军人从战场转移到北大荒,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生产中。面对当地的艰苦环境,官兵不畏艰难,将北大荒由一片荒地开拓成万亩良田,培植了独有的军垦文化。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九三博物馆,感受了军人精神与军垦文化。九三博物馆以“北大荒”精神为主线,以荣军农场的军垦文化为核心,展示了九三垦区60多年来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成绩。该博物馆内展出了大量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实物,刻画了一幅由各群体合力完成的九三垦荒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由伤残解放军官兵组成的九三荣军农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立了农场,用热血与汗水诠释了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历史厅展出的抗美援朝军令状,讲述了九三伤残退伍官兵在抗美援朝期间主动请缨再上战场、最终上百人牺牲这一可歌可泣的历史,彰显了军人“再度奉献”的精神。伤残官兵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垦精神,使我们大为触动。

参观九三博物馆

农场新面貌,改革进行时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机构。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七星泡农场,依仗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全面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为了深入了解七星泡的种植业发展情况和生产模式,实践团参访了酒用高粱订单种植示范田、“互联网+”有机糯玉米订单种植示范基地、“互联网+”专品种大豆订单种植示范基地,了解了绿色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技术机械和新型的农场经营管理机制。同学们来到星澳奶牛牧场基地,通过参观智能化的奶牛饲养,感受高品质鲜奶和畜产品生产过程,了解牧场高水平的专业化经营。为了了解七星泡农场的渔业发展,实践团的同学们对东风水库和板石沟水库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农场渔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考察,同学们感受到现代科技发展为农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到农业改革进行中的农场新面貌。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一直在北大荒人的血液中流淌,一代代北大荒人为先辈辉煌的垦荒史激励着,又像他们一样,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参观星澳奶牛牧场基地

参观当地现代农业机器

农文旅融合,旅游发展新思路

七星泡地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宝清县城西北部,距宝清县城46公里,是三江平原区域性的中心城镇。这里地处五大连池——黑河旅行带上,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当地有国道、公路穿过,交通便利;本地旅游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形成了以“知青客栈”为典型代表的民宿-宾馆接待综合体,并且有七星泡度假休闲基地、七星泡农业观光带等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目前,七星泡农场以农业为基石,坚持走“农文旅”融合道路,开拓旅游发展的新思路。七星泡的一些项目,不仅是当地文化的承载体,更是吸引游客的旅游特色资源。同学们参观的知青客栈,是七星泡民宿发展的先行者和优秀代表,具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大荒印记”和“文化驿站”记录了北大荒和知青的历史足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农田示范基地和农机展示,让游客见识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七星泡还利用特色农产品提高旅游附加值,北大荒智慧厨房七星泡分店出售部分种类独特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如菌类如榛蘑、秋木耳等,通过线下或线上选购的方式,促进农场品牌的建立、农场知名度的提升,实现农旅融合的产业化发展。

参观知青客栈

参观文化驿站

除了七星泡农场的旅游资源外,实践团成员还参观了农场周边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调研全域旅游的规划和发展。九三垦局立足农场的生产实际,整合下辖农场的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型农业区,建设集观光、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田园融合体,与五大连池一道,形成了一条较为成熟、完整的旅游线路。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五大连池风景区,欣赏到老黑山风景区的怪石林立、波峰浪谷,了解了五大连池的地质风貌和生态环境。同学们还参观了果蔬观光采摘园,体验亲自采摘蓝莓的乐趣;观光了现代农业七彩观光带葵花园景观、源明湖水上公园、仙鹤湖公园和热带植物采摘园,通过详细的讲解,更深入地了解了“农文旅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参观蓝莓种植园

在葵花园合影

百年强国,教育为本

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实践团成员来到七星泡中学,参观校园的教学设施,调研该地的教育教学情况。实践团成员还与七星泡中学部分师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及理想信念、心得体会,引导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激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文系学子与当地中学生分享学习经验

与七星泡中学师生合影

经过为期六天的调研,同学们对农场文化、旅游、农业都有了详细的了解。实践团成员采用分组调研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调研实践结合,根据七星泡农场具体的发展情况,提出对七星泡农场价值定位与今后发展思路的一些建议。北京大学中文系与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签约授牌,携手共建校企合作、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基地。北京大学中文系将借助九三分公司实践实习的广阔舞台,让师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同时为北大荒发展献计献策,双方互惠共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