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优秀留学生毕业生 | 求学燕园知愈明 阅读中国行愈笃——记燕京学堂尼日利亚籍留学生季伟森

编者按:2021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鼓励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今天,北京大学2021届留学生毕业生即将奔赴五湖四海、全球各地,用实际行动践行回信中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他们在北京大学度过或长或短的留学生涯,凝结求学燕园、求学中国的真实所思和所想、亲历所见与所闻;他们用双眼看见最真实的中国模样,用双手触摸最鲜活的中国脉搏,用双脚行走最本真的中国大地。这段留学时光带来的经历与感悟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北大和中国,更属于世界。正是看似平凡的个体和平凡的梦想汇聚成留学中国的时代强音,编织成多元多彩的世界图景。


值此毕业季,北大新闻网联合留学生办公室特别推出“我的北大·我的中国·我的世界”优秀留学生毕业生人物专题报道,记录2021届优秀留学生毕业生在北大求学的成长经历,弘扬榜样力量的同时,希冀引发共鸣,鼓励更多北大留学生不负韶华,创造经历,增进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跨越国界,连通世界。

个人简介:季伟森(Dickson David Agbaji),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21届中国学(政治与国际关系方向)尼日利亚籍硕士留学生,北京大学非洲智库(PATT)干事、卡灵顿青年联谊会成员、“非洲地球家(Earthplus Africa)”大使、“绿色地球卫士(Green Earth Sentries)”创立人。尼日利亚卡拉巴尔大学政治科学2015届最佳毕业生。新汉学项目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得首届中国与非洲“我眼中的中国”短视频大赛三等奖。2020年获得北京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突出个人贡献奖”。重点研究软实力在对抗尼日利亚暴力极端主义中的作用,以及中国与尼日利亚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21届的同学们在即将离开校园时,用北大人熟悉的歌曲《青春大概》改编了一首毕业纪念歌——《无法作结的尾声——写给我们一起在燕园的日子》。“在教室里徘徊,回忆如昨;红门前的紫藤开着,在告别中不舍。就要走了,也不后悔曾经来过。”7月13日上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21年毕业典礼上,伴着夏日清晨淅沥的雨水,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一起唱起这首改编的毕业歌。歌声中饱含着同学们对静园的眷念,也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来自尼日利亚的季伟森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毕业后即将进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心里同样充满了不舍。在燕京学堂度过的两年学习时光,带给季伟森很多美好的回忆。回顾自己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季伟森说:“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在中国的感受,那就是‘受益匪浅’(mind-blowing)。”

季伟森参加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21年毕业典礼

在课堂上阅读中国

2019年,季伟森到北大攻读硕士。曾经是尼日利亚卡拉巴尔大学政治科学2015级最佳毕业生的他,选择了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政治与国际关系方向)专业。从此在北京大学古色古香、京味十足的静园小院开启留学生活。中国学专业致力于融会东西方视角,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在多元文明中开展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等相关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对于季伟森来说,这是一个能让他“读懂中国”的专业,既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也着眼于国际视野下中国的发展。燕京学堂静园的课堂,成为了他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一扇窗。

说起在燕京学堂的学习,季伟森最喜欢的课程是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燕京学堂特聘教授何亚非开设的“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与全球治理”和哈巍教授开设的“国际发展合作与中国”。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季伟森发现自己可以从中国的对外政策及国际合作两方面来研究问题,这也为他更好地理解中国提供了多重视角,并感受到中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治理。他对中国始终把本国的利益与各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发展战略与世界的发展战略“对接”起来的理念十分认同。季伟森认为:“尽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的帮助,但归根结底,中国这几十年来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更是来自人民的不懈努力。非洲的年轻人应该学习和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帮助我们国家进步,建设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一点,就让我‘受益匪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季伟森最喜欢的中文短语。“这句话提醒着我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也激励我坚定信念,不断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季伟森在北大课堂上努力汲取知识,学习中国经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他自然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荣获了新汉学计划奖学金,2019年获得首届中国与非洲“我眼中的中国”短视频大赛三等奖。最令他高兴的是担任何亚非的助教,实现近距离“追星”。

在行走中阅读中国

中国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要真正读懂中国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学习,也需要真正走进中国城乡,从自然、历史、文化和当代经济发展等多方面了解中国的变迁与发展。今年六月,季伟森在即将毕业之际参加了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21年川渝实地调研。这次参访将中国学的课堂延展到广阔的中国大地,对季伟森也是一次珍贵的实践体验。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他现场了解中国大熊猫保护科研工作;在都江堰,他真切感受到中国古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无坝引水”的智慧和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理念;在重庆大足石刻,他聆听陆扬教授的详尽讲解,对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传统佛教中求学悟道、生命轮回等理念都有了更深的体悟;在三星堆博物馆,他参观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的文物挖掘现场,见证这一举世瞩目的考古新发现,加深了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在成都高新区,成都的产业政策变革和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以及正在着力打造的世界一流的现代产业体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1年7月,季伟森参加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川渝实地调研

季伟森说:“中国跨越5000年的历史,既源远流长,也极具多样性。我一共去过5个主要的中国城市。在这些地方,我看到了对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也看到了放眼未来的国际视野。切身体会到中国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经济进步和正在努力建设一个更加互联互通、更加繁荣的社会。”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我回信中说的“百闻不如一见”。

2021年5月,季伟森与同学们到陕西西安参访

在疫情下中阅读中国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季伟森和几位同学一直留在北大校园。回顾起那段时光,季伟森开玩笑说自己已经走遍了北大的每一个角落。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学校很快为同学们制定了一套疫情时期线上授课方案。老师们积极熟悉新的教学要求,学习网络授课平台,和同学们在线互动,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回复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同学们也常常在直播课后、微信群里相互加油、打气。季伟森对那段时间的学习印象特别深。“老师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复习已学过的内容时引入新的概念,很有启发性。通过布置的作业不断巩固自己学到的新知识。虽然不能面对面交流,但是我可以通过听音频等内容反复学习纠正自己的发音。”

疫情时期,季伟森参加线上汉语课

来自燕园的温暖帮助,让季伟森的学习不仅基本没被打乱,还有了新的收获。疫情期间,他担任何亚非教的助教,发表了两篇期刊文章,汉语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还得到了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公室实习的机会。正是因为季伟森在疫情期间的这些出色表现,让他荣获了2020年北京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突出个人贡献奖”。

在北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为纪念联合国75周年的全球愿景拍摄宣传照

在中非交流中阅读中国

在北大生活和学习的两年,不仅让季伟森对中国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更加开放的眼界与胸怀。作为北京大学非洲智库(PATT)的干事,在北京大学的许多中非交流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去年6月,季伟森全程主持了北京大学非洲同学会“北大非洲智库(PATT)”举办的“非洲未来十年的国际关系”研讨会,参加交流互动活动的30多位听众来自非洲、中国和其他国家。去年11月,季伟森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中非智库论坛“中非团结抗疫与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论坛围绕中非团结抗疫和卫生合作主题发表了富有建设性、前瞻性的观点,与会代表积极评价中国在疫情中向非洲国家提供的快速、及时和全面的支持,包括物资捐赠、派遣医疗队、医疗技术信息共享、债务减免,以及中国倡导和参与的国际抗疫合作等。季伟森认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在追求中国自己的利益,其核心在于以相互学习和利他主义为目标,这就需要个人、组织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这一理念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一些国家,包括一些非洲国家,在中国最初疫情困难时,通过提供医疗物资等方式表达与中国团结一致、共度难关的决心。”亲历中国的抗疫过程,让季伟森对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有了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他深刻地体会到集体主义、互帮互助的重要性。他认为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把这些感受理念应用到今后的研究中。“在疫情后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关键在于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而不论其实力地位、经济地位和制度如何。遗憾的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单边保护主义盛行,而不是积极开展合作为所有人争取一个更健康、更绿色、更自由和更繁荣的未来的积极态度。毕业之后,自己一定要回到家乡,利用自己在中国学到的发展经验,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2020年11月,季伟森参加第九届中非智库论坛

在书信中阅读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来自32个国家的45位留学生,共同将求学燕园、求学中国期间亲历的所见所闻和真实的所思所想诉诸笔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今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了。作为写信的留学生之一,季伟森非常激动:“大约三周前,我收到一位北大非洲同学的邀请,给习总书记写一封信,分享自己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感受,我们燕京学堂的五位同学讨论后都表示愿意参加。自从进入北京大学后,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留在北大校园的留学生们得到了许多人的关心和照顾,我们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的感谢,于是大家共同起草了一封信,并且集体签名。我们写信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会收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回信,这对我们来说非常令人激动、鼓舞人心。疫情期间,我们不仅得到了燕京学堂许多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还有包括北大宿舍管理员和其他部门老师们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幸运地见证了中国在抗疫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还有一个月我就要毕业了,但是在燕京学堂学习的时光是非常有意义的。不论是学术上、职业上,还是个人发展方面,我都在这里获得了成长。燕京学堂为我们提供了无数打开不同‘大门’的机会,让我们不断发现新的可能,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足以改变我的人生。”

特别凑巧的是,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消息时,季伟森正在参加学校的川渝实地调研,这一路的边走边看,让他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写到的“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未来,继续阅读中国

毕业后,季伟森将继续在北大教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修教育经济与管理。

他很喜欢这个专业,期待能向在国际经济和中非关系方面有造诣的中国教授们继续学习。提起未来打算,季伟森认真地说:“博士毕业后,我将回到祖国,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为祖国的发展作作出贡献。在二十一世纪,理解中国、读懂中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将继续阅读中国。我衷心地祝愿学校能够继续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在全球大学排名中不断增长。作为北大留学生,我们将努力成为北大的、中国的国际交流大使,分享我们在中国和北大难忘的故事。”

燕京学堂的2021届毕业歌里唱到:“博雅塔下银杏漫空,约定了来年的梦”,未名湖畔,也会记住一个尼日利亚留学生——季伟森的梦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