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足够韧性的教育财政制度体系”主题论坛及平行专题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为深入探讨新时期中国教育财政面临的重要挑战和应对策略,2025年1月3日至4日,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组织召开了“第十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2024—2025年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年会将“建立有足够韧性的教育财政制度体系”定为会议主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相关的议题。

会议现场

主旨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蓉教授和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明兴教授主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教育的财政问题既是教育问题,也是财政问题,是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方面。韩进表示,研究中国的教育问题和教育财政问题首先要把研究国情、世情、教情放在突出位置,把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重要位置;其次,应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财政对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第三,中国教育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需要继续保持教育财政的保障水平;第四,今后需要在不断提高教育财政韧性的同时将教育财政体制机制的改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韩进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作了题为“大国教育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演讲。陆铭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空间重构,他提出了建设包容性城市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大国和在空间重构中建设人力资本大国的核心概念。我国人口格局呈现出长期流动的趋势,呈现出从农村和内陆向城市和沿海地区流动、从小城市向大城市、从城市周边向中心城市流动的特征。陆铭团队的研究表明,教育回报率和城市人口规模正相关,人口规模增加一倍,教育回报率提高0.6个百分点,同时,人口流动的不充分会在全国范围内降低人们对教育回报的预期,从而降低入学率。因此,他建议减少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管制,提升整体的教育回报预期,加快普及高中教育。迈向人力资本大国,需要对我国教育供给侧进行空间重构,改善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提高农村子弟竞争力。一方面,建设包容性城市,增加城市的教育供给,增加人口流入城市的教育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校车、寄宿初中、远程教学、县镇租房补贴等措施缓解低人口密度与教育规模经济性的矛盾以解决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问题。

陆铭作主题演讲

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胡建波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讨论了高校组织韧性治理问题。胡建波认为,高校韧性治理包括战略韧性、财务韧性、运营韧性、质量韧性和管理韧性五个方面。他还分享了西安欧亚学院的经验,包括坚持创新型大学目标并持续演进的战略,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发展并拓展多元收入,实行运营风险管理协同机制,实现由职能型组织向流程型组织转变,兼顾师资、教学等多重质量的发展目标,关注学生的教育体验和雇主的人才需求,健全“共治式”内部治理结构,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决策,为战略落地提供组织保障等等。

胡建波作主题发言

刘明兴以“通货紧缩下的教育财政: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为题,在对通货紧缩特征的跨时期比较和20世纪90年代对通货紧缩问题的应对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与教育财政体制变迁的关系,并对当前的宏观风险与提升教育财政体制韧性的努力提出了建议。

刘明兴作主题发言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余韧哲在题为“教育公平与政策视角下的人工智能”的演讲中回顾了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近期生成式人工智能相比传统人工智能的特征,包括更复杂的计算模型和更强的泛化能力等。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可在多个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教学资源开发、实时学习助手、自动化评估与反馈、课程与职业规划、辅助招生录取和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等。这些积极作用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政策响应作为保障,这需要管理者、教职员工和技术专家紧密协作,统筹解决技术治理、运行维护和业务赋能三个层面的问题,共同推动教育人工智能的高效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余韧哲作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魏建国作了题为“提升高等教育财政韧性的可能选择”的主题演讲。他代表北大教育财政所高教团队报告了最近几年完成的主要研究,包括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及其扩展、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变动及投入挑战等。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有一些共性问题需要集中探讨,即高等教育财政韧性问题。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财政韧性,就必须保持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元化、使之保持足够的弹性。魏建国从债券、捐赠、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和学费四个方面讨论了提升高等教育财政韧性的可能选择。特别是在学费方面,他强调,目前,有相当省份还没有调整过学费,即使调整过学费的省份,调整幅度也并不大,因此,未来学费调整还存在很大的必要性。在可行性方面,他认为,从普遍意义上来讲,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以来增加了数倍,远远高于学费调整幅度,因此学费调整的可负担性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2007年以来,我国建立健全了从入学前到毕业后的全流程学生资助体系,特别是堪称中国模式的生源地助学贷款项目的成功运转,为未来学费的进一步调整创造了前提条件。

魏建国作主题发言

“各国对于公立学校的分层的容忍度——如果把现状看成是容忍度的现实刻画——为什么是不同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财政体制的哪些方面容忍将纳税人的钱如此不均地分配给不同受教育者”“是什么机制使这种分配合法化”,在题为“迷思与忧思、刚性与韧性”的主题演讲中,王蓉回顾了2014年她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并将之称为“中国教育财政的经典迷思”。她进而指出,北大教育财政所团队针对各个学段的学校之间、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经费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从高等教育到高中教育,“扶植强者”的政策策略贯穿了整个教育系统,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的校与校之间的经费分布越来越分化,这在受教育者端导致了严重的负面的后果。在“刚性与韧性”标题之下,王蓉以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最新发展为例,指出我国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开放性与调适性特点。我国教育系统在保持开放、不断改革、不断调试中体现出发展的韧性,这正是我们保持对未来的信心的基础。

王蓉作主题发言

2015年起,北大教育财政所每年组织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为第十次会议,会议同时被作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会议邀请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各级各类学校的实践者,政府部门的实务工作者以及媒体人士等各界人士与会,现已成为我国教育财政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会议现场

延伸阅读:

本届年会除了“建立有足够韧性的教育财政制度体系”的主题论坛,还设置了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领域的二十个专题分论坛。具体包括:
  
  专题论坛一:大国大城的教育财政挑战;论坛主席:王 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专题论坛二:民办教育规范政策的实施与效果;论坛主席:魏建国(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一涛(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专题论坛三:从数据到现实:我国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与负担;论坛主席:魏 易(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专题论坛四:产教融合型城市、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地方高校发展;论坛主席:郭建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专题论坛五:教育强国建设与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主席:薛海平(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专题论坛六:基础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的教育财政问题研究;论坛主席:石志俭(河北省教育会计学会副秘书长,辛集市教育局党组成员)
  
  专题论坛七: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高等工程教育财政模式研究;论坛主席:王 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闵亦杰(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专题论坛八:超长期特别国债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主席:刘明兴(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魏建国(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专题论坛九:高中阶段多样化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支持策略;论坛主席:田志磊(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专题论坛十:面向2035:我国高校专任教师的需求、供给与职业发展;论坛主席:周 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专题论坛十一:教育公平与政策视角下的人工智能;论坛主席:余韧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
  
  专题论坛十二:中国农村教育研究:实验与准实验方法的前沿实践;坛主席:张鑫杰(美国范德堡大学领导力、组织与政策学系博士候选人)
  
  "专题论坛十三:三育”一体化背景下生育友好型教育政策体系专题;论坛主席:宋映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魏 易(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 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项目主管)
  
  专题论坛十四:社会组织助力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主席:杨 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长聘副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刘云波(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王奕俊(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专题论坛十五:学前教育阶段的免费和学生资助政策;论坛主席:宋映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魏 易(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 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项目主管)
  
  专题论坛十六:《技能与政治:集体主义技能形成的政治经济学》新书发布会;论坛主席:杨 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长聘副教授)
  
  专题论坛十七: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高校发展;论坛主席:郭建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守坤(常州大学党委书记,产教融合研究院教授)、杨保成(黄河科技学院执行董事,北京黄科胡杨教育研究院教授)
  
  专题论坛十八:CIEFR教育、劳动与公共经济学研讨会;论坛主席:康 乐(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特任副研究员)
  
  专题论坛十九:"绿色校园和高校双碳学科教育实训示范基地建设”系列研讨会(第二期);论坛主席:刘明兴(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杨爱民(北京大学后勤党委副书记、教授)
  
  专题论坛二十:中国教育财政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论坛主席:赵嘉茵(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