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6 信息来源: 历史学系
编辑:晏如 | 责编:山石6月23日上午,数字史学周“数字时代的西方古典学”子论坛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B117会议室举行,论坛围绕虚拟重建、文本编码与古文字数字化等前沿议题,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同探讨数字人文与AI技术在西方古典学及更广泛人文研究中的多元应用。
论坛现场
论坛分别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吴靖远主持虚拟重建、文本编码部分,长聘副教授林丽娟主持古文字数字化部分。论坛特邀国际知名数字考古专家、印第安纳大学荣休教授伯纳德·弗里舍通过线上方式发表两场主旨报告。在首场题为“大型城市模型作为科研工具:以‘罗马重生’项目为例”的报告中,弗里舍系统展示了该项目自1996年启动以来四个版本的技术演进历程,通过详实的案例论证了数字重建技术如何推动对古罗马建筑功能、文本解读、城市布局等问题的重新认识。第二场报告“庞贝重生:悲剧诗人之家”中弗里舍聚焦虚拟考古学中数字技术的科研贡献以及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应用,并介绍团队如何依照ICOMOS标准,高精度建模还原了庞贝古城著名建筑“悲剧诗人之家”,为学界提供了新型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媒介。
两场报告结束后,弗里舍线上与现场师生就虚拟重建技术的学术价值、教学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Flyover Zone首席技术官杰里米亚·史蒂文斯结合自身职业发展,分享了数字遗产行业的宝贵从业经验与行业洞察,并特别强调在掌握跨领域基础的同时于本专业深耕形成纵深的重要性。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副教授在评议环节,就中国数字文物保护现状、产学研合作模式等议题与史蒂文斯展开深入对话。双方就国内外行业共性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与会者通过VR设备亲身体验了“罗马重生”和“庞贝重生”两大数字重建项目,直观感受数字技术为古典学研究带来的革新。
体验现场
北京外国语大学曼诺利斯·斯帕纳基斯博士在报告中探讨了数字人文技术对古希腊残篇文学研究的革新。他运用TEI-XML编码系统整合了《底比斯史诗循环》和《忒拜纪》的文本残篇、校勘符号及评注,实现了亚历山大图书馆时期校勘传统的数字化再现。北京大学中文系李林芳博士高度评价该研究框架,并分享了中文文本数字化的TEI应用经验。双方就未来跨语言数字文本建设合作达成共识,展现了数字人文在古典文本研究中的广阔前景。
法国里尔大学古代世界历史、考古与文学研究室研究员石晨叶博士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西方古文字学的数字化进程,重点探讨了纸草学中的数字人文技术应用,包括“无AI”条件下的传统图像算法,如从二值化、骨架化还原ductus,到版面比例、书写者习惯的统计对比,以及结合CNN/ViT检测、TrOCR识别、LLM校正与SAM掩膜的古文字数字化流程,展示了数字人文以及人工智能赋能对古文字研究的推进。
“数字时代的西方古典学”子论坛集中展现了数字人文技术对传统古典学研究的革新性影响。论坛通过跨学科协作,不仅拓展了古典学的研究维度,也凸显了数字文本与人工智能在古籍整理、古文字识读中的变革力量。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