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信息来源: 教育学院
文字:钱可然| 摄影:李江峰| 编辑:青苗 | 责编:燕元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党建工作引领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12月20日下午,教育学院党委组织全院师生党员开展集体理论学习交流活动。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教工党支部蒋凯教授、教育管理与政策系教工党支部朱红副教授、教育经济与管理系教工党支部马莉萍副教授、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党支部魏易副研究员、教育技术系教工党支部范逸洲助理教授5位老师结合近期学习和研究工作进行分享和交流。本次集体学习由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主持。
张晓黎回顾了教育学院党委2024年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组织开展的各项学习和活动,并指出,此次学习将专业学术研究与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希望能够成为以党建促业务、以党建促交流的良好实践。
张晓黎主持
范逸洲以“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人才创新培养和弥合数字鸿沟的实践尝试”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与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主题进行分享。他以AI智能化程度和人类控制程度为轴,讲解了人机关系与4种隐喻的理论模型,从“如何让未来学者准备好与人工智能一起进行知识生产”发问,提出“推荐/启发”“辅助编码”“自动驾驶”“思维伙伴”4个维度,包括提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明确制订目标并将核心概念操作化定义的能力、系统化思考能力、恰当的认知卸载能力、合作、批判性、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做出将同一组数据讲出不同的故事、模仿硅谷的单人独角兽、真实情景中的创新性问题解决的实践尝试。范逸洲提出,AI readiness(AI准备度)的核心概念也许能为未来教学提供新思路。
范逸洲作主题分享
朱红分享了题为“以生涯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筑牢教育强国基础”的报告。她从调研发现的学校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出发,提出以生涯教育课程设计工具与生涯教育观为理论与方向指引,以目标、认知、动力、发展共同体4个体系为抓手,将生涯教育与现有学校教育有机融合,探索落地模式,提升学生的过程性因素,包括学习投入、内驱力、生涯适应力,坚持对人性和生命力的关照。
朱红作主题分享
马莉萍围绕主题“以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研究,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进行分享。她梳理了过去20年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政策的演进过程,并回顾了“强基计划”的发展,分析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她指出,“强基计划”区别于自主招生等以往政策,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选拔标准的、选育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基计划”的生源质量、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读博动机均随着政策完善有所提升。马莉萍强调,对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持续的研究、长期的评价对教育强国建设至关重要。
马莉萍作主题分享
蒋凯聚焦“开展政策咨询研究,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主题,提出政策咨询研究的六大意义。他回顾了以往研究报告中的研究问题和改进方法,并分享了他的研究团队关于高科技人才政策、高校预聘长聘教职、学生趋同管理战略研究、高校学科在ESI中的排名等研究报告和咨政报告。这些报告对加强建设教育强国、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保护学术自由、保障教师职业安全有重要意义。蒋凯还针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蒋凯作主题分享
魏易围绕“拓展科技财政研究,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重大战略”的主题作分享。她解读了中央政策文件中优化国家科研机构、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合、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等内容,分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市公司、科学创业活动和创业网络对推动科研、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情况,并谈到高校内部跨学科多学科研究、人才专项科研绩效评估研究、基础学科发表等微观研究。她指出,中国的科研主题呈现“六边形战士”发展趋势,学界基于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和企业研究产生了分野,人工智能领域高引用论文量需要提升。
魏易作主题分享
此次集体学习是教育学院师生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5位教师的精彩分享,全院师生党员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如何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本次集中学习是教育学院党委开展理论学习的一次新探索。结合校党委关于二级党委开展学期理论教学工作要求,教育学院党委在以往党委书记讲党课、邀请专家作报告、参访实地等工作基础上,实行党委“搭台”、支部“唱戏”、教师“担角”,着力开展“有组织的”理论学习交流,积极搭建教师交流平台,由各教师党支部推荐教师党员,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分享个人研究成果,不断探索党员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和集中教育新模式,引领广大师生党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