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4 信息来源: 校团委
文字:王喆炜、姜冠铭| 编辑:燕元 | 责编:麦洛2024年11月22日晚,“北大讲座”暨北京大学2024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训练营第四次理论讲座在二教205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程乐松主讲。程乐松讲解“采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个中技巧,介绍提高个人写作能力的可行途径,帮助同学们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跳跃”。
程乐松作讲座
程乐松讲解“地图”“地形”两个类比的内涵。他将人文写作的过程类比成地质测绘形成平面地图的过程,提出人文写作其实是两重意义上的抽象过程:从经验世界到理论表述,从广泛的人文阅读到自己观念的抽取。在学术写作和非学术写作的意义上,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基本态度?程乐松提出两点基本原则:面对经验复杂性的谦卑和对“学术写作是提供一种可能性”这一事实的认识。他通过“手艺”一词内含的“熟能生巧”属性,向同学们强调持续阅读、不断思考的重要性。他告诉同学们,阅读和写作本质上也是一种“手艺”,不论从事人文研究与否,都应该以扩充心智、提升理解深度为目标,持续写作、记录与思考。
程乐松讲解了“叙事”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提出,“叙述”是一种抽象的技法,能帮助我们从经验中间找到基本结构,建立秩序,这在学术研究中是非常有技巧性和挑战性的。他类比从自然的“风物”到主观的“景色”的过程,用人的认知和感性去加工客观的经验,我们就会得到理论。
讲座现场
在讲座的尾声,程乐松联系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勉励同学们培养三个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想象、连接观点和再表述的能力。他认为,人文学者的一个很大作用是成为“思想导游”,带领人们进入别人对经验的反思,为现代人找到安置自己的空间。他鼓励同学们有机结合阅读和思考,发现人文学术对个体养成和精神生活的价值。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程乐松耐心解答了大家关于场景、类型化框架、手艺等核心概念的疑问,也深入讲解了人文、社科类理论的区别,现场反响热烈。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持续阅读、不断思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学术写作中从经验到理论的路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训练营合影留念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