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共探出版转型之路:北大出版社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举行座谈会

为积极响应2025年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的主题建设,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科技赋能出版创新的新挑战,6月5日下午,北大出版社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北大出版社620会议室举行座谈会。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副总经理袁楠等领导与北大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编辑孙晔等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会由孙晔主持。

2579d9a7afb448178f3bc74d56de4a36.jpg

座谈会现场

徐海在发言中以“静态的凤凰”和“动态的凤凰”为框架解析了凤凰传媒的发展战略。在静态布局上,主要有三大板块,一是教育出版,占出版主业比重达60%,去年有9门国标教材通过教育部审核通过;二是大众出版,包括文学出版、生活类出版、人文社科类出版;三是学术出版。在动态调整上,徐海回顾了集团20年多元发展历程。他坦言,曾涉足地产、酒店等领域的尝试虽带来短期收益,但也导致出版反哺其他产业的失衡。近年来,集团重新聚焦出版主业,坚持“做透每一本书”,建立常态化好书生产机制,以高标准打造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5年作为“营销年”,集团重点升级营销理念,应对“书找人”的新传播格局,及时发现短板进行弥补,形成“无弱部门-无弱社-无弱集团”的良性机制。

汲传波在发言中谈道,北大出版社以学术传播为核心使命,以“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为精神追求,海外馆藏影响力、中华学术外译立项和“中国好书”获奖数量均居大学社前列。在人工智能时代,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牛津大学出版社历经“谨慎投资-全面推广数字化-数字化变革再思考”三个阶段。剑桥大学出版社也强化学术资源特色,优化作者服务,平衡学术价值与商业可持续性。反观国内,大部分出版社仍处于探索阶段。

汲传波指出,出版社数智化转型首先需要意识变革,其次需聚焦资源数智化和编辑能力升级,还需借助AI精准把握读者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无论是电子版还是纸质版,做“好书”的目标不能改变。在新形势下,北大出版社总编团队2025年的目标是以多出“好书”为中心,聚焦作者和读者,坚持教材优先、学术为本、数智赋能。

在自由讨论环节,双方围绕新媒体营销、教育出版竞争、编辑考核机制等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北大出版社大众出版中心主任闵艳芸提出图书市场“折扣低、利润薄”的困境,袁楠以欧洲图书定价保护政策为参照,分析国内内容电商崛起下的渠道博弈。她指出,凤凰传媒出版社正在通过自建新媒体渠道和MCN合作破局。

凤凰科技出版社社长傅梅分享新媒体营销心得:2023年抖音流量红利期的达人合作模式已难复制,当前需转向小红书种草、天猫精准触达等多元渠道,同时保持产品线丰富度,以“爆款矩阵”对冲风险。凤凰教育出版社社长樊明则介绍了职教出版转型经验,即通过开发非统编教材,实现年发货码洋过亿,数字化收入突破千万。

关于教材出版,北大出版社理科一编辑室主任刘啸表示,北大出版社在人才吸引、基金资助、高端学术教材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较大的转型困境和竞争压力。徐海总结称,国有出版社转型需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避免大规模试错,“把纸质书做到极致,才是数字化的根基”。

徐海对北大出版社多年来的爆款产品如数家珍,特别是对《经济学原理》和《全球通史》给予了高度评价。分管社科板块的学科副总编辑林君秀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北大出版社社科板块的发展思路及编辑考核模式。

孙晔对本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并表示双方将在教材出版、科普出版、营销渠道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创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出版新辉煌。

8b81e9191b254fa288600f0b8aa7abe7.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