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举办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四校一所”政治经济学工作坊

2022年10月29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倡议并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共同发起,《经济科学》编辑部承办的“四校一所”政治经济学工作坊研讨会(第九期)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创新基地(北大科技园201室)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伟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交流”。会议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者们畅谈心得体会,在历史奋斗经验中汲取智慧力量,在行动纲领指引下展望未来华章。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科学》主编董志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崔建华,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梓材”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邱海平,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林光彬,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敏于线下出席学习交流会。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副主任谢地,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葛扬,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生升,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晓钦于线上出席学习交流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主持学习和交流。

董志勇为研讨会致欢迎辞。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是一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社会各界现已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党的二十大报告总揽全局、思想深邃、体系严密,是一篇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本次学习交流立足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展开研读与讨论,有助于启迪思想、凝聚共识,为新征程下经济学领域研究探索新航向。期待与会专家们富有洞见的心得分享与激发创新的思维碰撞。

董志勇致欢迎辞

王栋为研讨会致欢迎辞。他表示,“四校一所”政治经济学工作坊是一个凝聚科研集体力量、加强学术前沿交流的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纲领性文献,期待各位学者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发掘新思想,不断进行学术创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也将同大家一道,在推动构建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贡献力量。

王栋致欢迎辞

邱海平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是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同时也是一篇高质量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献。他分享了四点心得体会。一是高度重视精神力量。从世界历史经验来看,民族的崛起不仅需要物质基础的硬支撑,更需要文化引领的软实力。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学者们更应勇担重任、不负众望。二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科学的理论是通过一定社会主体力量促进实践发展、解决现实问题予以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实践得出的极为宝贵的思想认识。三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核心内容的概括。这六方面原则也要成为构建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指导方针。四是系统把握经济建设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除第四部分涉及经济建设部署外,第五部分的“教育、科技、人才”,第九部分的“增进民生福祉”,以及第十一部分的“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也都与经济建设息息相关。这要求我们打破学科专业限制,大力开展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研究,以此丰富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邱海平发言

崔建华结合长期执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历谈及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两方面感悟。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素。在研究对象上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方法上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表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以及相关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同仁们齐心戮力的大量工作。

崔建华发言

林光彬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国发展奇迹,并从四个方面进行分享。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解中国发展的“总钥匙”,对现代化的追求贯穿于中国的伟大实践之中;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的现代化,应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智慧,即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创造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林光彬发言

张旭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在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的历史经验高度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新的历史起点作出的战略部署,内容充实、安排务实、举措扎实。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涉及强国的系统布局。在到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中明确了五个强国要求,即“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在经济建设领域提出了八个强国要求,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这要求我们树立强国意识,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坚定不移地办好自己的事,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奋力推动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张旭发言

刘震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紧密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创新,要把握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关的工作部署。他结合有关国有企业的研究专长分享了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收获。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首次将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并列表述予以要求,同时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之一。这值得学界关注,可拓展成为未来研究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如今提及企业家精神,往往联想到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实际上,中国的国有企业的企业家所呈现的独特企业家精神,亟待凝练总结。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国有企业如何找准自身新定位、发挥自身新功能,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将成为国有企业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

刘震发言

王栋从国际关系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表明中国有意愿、有能力真正坚持多边主义准则,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具体而言,在国际关系事务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在经济领域,中国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从而推进一种更加平衡、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平和的全球化,这些都是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非常重要的实现路径。

王栋发言

蒋永穆重点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发展问题,着重阐明了如何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如何理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如何界定“美好生活需要”内涵的问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的变化,而不是超越这个历史阶段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把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他还指出理论逻辑的加强对于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提升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总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工作的系统性理论。学者们应响应时代的号召,回答好时代之问,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支撑。

蒋永穆发言

谢地强烈地感受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是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建构最为完备的一份报告。其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具有极大可供挖掘的学术价值。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应在观念上高度认识实体经济的重要地位,继续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这是由于:第一,我国经济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供给侧,需要从实体经济发力为经济发展添薪加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第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人口面积较小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上存在着根本区别。近年来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逆全球化行径表明,我国需要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而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应对外部冲击的基石;第三,我国依靠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仍应继续坚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此项优势。

谢地发言

葛扬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根本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不懈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也是一个动态发展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共同富裕,先富带动后富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而且必须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葛扬发言

王生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其他道路存在一定竞争关系,不应忽视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外部阻力,在此国际背景下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仍未最终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即如何驾驭资本、如何令资本运动服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他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深刻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简单割裂这些联系并把上层建筑视为较为独立的部分是不可取的。中国的实践表明,坚持党的领导很大程度上会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不仅仅是政治建设问题,而关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如何相互贯通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缺乏的。辨明上述问题有利于在利用资本、发展资本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从而建构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王生升发言

丁晓钦分享了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习体会,指出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之源,并以五个关键词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是方向,早期共产党人开天辟地创建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以伟大建党精神救亡图存,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根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革命胜利,以伟大建党精神破旧立新,为中国式现代化铸就和平稳定的发展基础;三是前行,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执着、奋发图强,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改变落后被动局面和人民贫穷困苦境况,实现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以伟大建党精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坚毅前行;四是创新,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人满足人民需要、实现裕国富民,以伟大建党精神创造发展奇迹,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五是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认识,拓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探索,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奋勇前进,以伟大建党精神擘画百年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

丁晓钦发言

方敏着重论及实体经济发展问题。与围绕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情况下,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性活动是围绕使用价值展开的,因此医疗、卫生、教育等价值增殖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可以归结为实体经济。他认为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高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此外也体现了对传统的西方发展道路的批判精神。以西方经济学的产业结构高度理论为例,从中国具体实践可认识到,一味按照西方固有思维来提高产业结构高度是不可取的,我们党从实践中提炼出的实体经济相关论述更为深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仍应立足基本国情,构建好中国自己的经济理论。

方敏发言

张辉表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新时代新征程下,中国具有独特的规模化优势。中国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巨大的人口规模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人才储备、强大的生产能力、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都可转化成为新的发展优势。因此,要充分立足国情,把握发展基点,深挖发展动力,赢得发展主动权。相信我们沿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向着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奋勇前行,定能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成就,定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圆!

张辉发言

专题链接:喜庆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