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 | 信息管理系:育人元素融入“文献资源建设专论”课程教学

编者按: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招生选拔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经验和成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新时代北大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院推出“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系列报道,集中展示各院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成果,供相互学习借鉴交流,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思政内容融入高等教育的各项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必修课“文献资源建设专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思政教学,深入研究图书馆学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文献资源建设这一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实现思想政治和专业知识的双重育人功能。

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中,“文献资源建设专论”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形成了内容供给、教学方法和育人功能三方面的经验。

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图书馆学教育丰富的内容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可结合的元素,在课程思政挖掘过程中,“文献资源建设专论”的课程设计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以丰富的内容供给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以爱党爱国为主线

爱党爱国主线分为信息管理系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北京大学图书馆红色传统和当代红色文献传承三部分。通过学习系史中的爱国教育,继承图书馆学先辈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通过呈现亢慕义斋、孑民图书室的历史,树立图书馆人的爱国主义;通过参观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馆,探究北京大学的红色文献整理工作。

“亢慕义斋”遗址旧照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馆负责人巩梅老师讲述《马藏》编纂的过程

融合红色资源传授知识与塑造价值

文献资源检索与获取是图书馆学的基础知识,课程介绍全国各地图书馆的红色文献收藏情况、目前红色文献整理和出版情况,进一步了解红色文献的传承。让同学们增加对红色信息源的把握,增强信息素养的同时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影响下文献信息源分布的新特点,比如预印本、数据集等新型信息源的情况,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课程重点讲解一些新兴的文献数据平台

增进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认同感

课程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说明图书馆事业在国家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文化自信、全民阅读等的重要作用,以增进学生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认同感。课程在经典导读环节,学生们阅读了中国第一代图书馆学人关于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的著作,如梁启超的《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刘国钧的《什么是图书馆学》等,培养学生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的自觉。

融合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带领学生了解图书馆保存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使学生对我国古籍资源有初步了解,为之后的古籍查找、利用和内容开发打下基础。课程特地展示了海外汉籍情况,讲述图书馆人为保护古籍所作的努力,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袁同礼、王重民、钱存训等人为保护“平馆藏书”而呕心沥血的历程,当代图书馆人所作的古籍数字化、建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工作,引领学生体悟图书馆人保存和发扬文化国粹的使命。课堂展示了国家图书馆基于古籍的文创产品,启迪同学们思考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示党和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文献整理成果

课程在相关文献资源建设政策解读的基础上,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文献整理及数字化工程,例如:《民国时期儿童期刊汇编》《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1901—2017)》等一系列古代、民国时期大型文献汇编,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数据库”“全国联合发布古籍数字资源”,上海图书馆“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等大型古籍资源数字化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期刊资源整理工程,以及国家版本馆的建设。老师号召同学们,图书馆人生逢其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和将来,图书馆人将参与更多的大型文献整理和数字化工程,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

一些大型文献整理平台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

“文献资源建设专论”课程希望通过一学期的思政教育实践,形成思政教育的通性通法,以期在之后的课程思政教育中都可以施行。

不断尝试新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注重“全源文献”的素材来源,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图书馆学、历史文献的数据库、政策文件、新闻、论文、实物等都可以开发为课程思政素材,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结合时事进行思政教育,比如纪念抗美援朝战争时,注意积累有关抗美援朝战争资料和档案的数据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时,及时补充抗日战争期间华北联大的图书馆的有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更多了解和思考图书馆在不同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

“文献资源建设专论”以理论传授为主,课程内容可能比较枯燥,因此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不断展示新的教学资源、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展示丰富多样的视听资源、历史档案和校友回忆,比如《觉醒年代》中关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内容,纪录片《炮火下的国宝》和《口述国图》,以及中文系老师张鸣、陆胤等人的有关图书馆员在学习支持、研究支持方面的回忆,了解中国图书馆学人为社会大众服务而做出的努力,体会图书馆职业价值,收获图书馆职业精神。课程还鼓励同学触摸多元文创产品,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

课程中展示图书馆文创产品,作为实物教学的一部分

课程中学生浏览和学习了拓片等中国传统古籍文献

学生参观北大图书馆藏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

图书馆员现身说法

为了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课程邀请图书馆业界的专家授课,讲述图书馆工作中的故事和特藏文献采访与建设的情况,让同学们感受图书馆职业的魅力,了解图书馆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开发特藏资源。

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袁欣、魏成光,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部邹新明授课

实地参观学习

“文献资源建设专论”课程实践设在国家古籍博物馆,带领学生参观中华传统文化古籍陈列展和《共产党宣言》文献展,在建党100年到来之际,“文献资源建设专论”专门利用4个课时参观了北大图书馆的党史文献展览和大钊阅览室,实地讲述红色文献的故事。鼓励学生思考通过这些文献进行图书馆叙事、讲好图书馆的故事的方法。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展实地参观学习

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经过一学期课程思政的教学,“文献资源建设专论”取得了一些育人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感,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将职业理想种植在学生心中。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将爱国精神“滴灌”进学生的心中。培育学生爱上图书馆、热爱阅读,将图书馆普遍均等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渗透进学生心中。培养学生对前沿问题的探索兴趣,将连接人与知识的图书馆学使命植根于学生心中。培养学生的资源共享、开放获取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献资源建设专论”是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利用理论进行馆藏开发建设的能力,课程主要内容由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图书馆馆藏的意义、图书馆馆藏建设政策、不同类型的馆藏、馆藏的开发与利用和文献资源建设的新趋势五部分组成。开课形式为课程讲授(包含学界业界专家讲座)、参观实习与学生汇报相结合,其中参观实习会选择具有特色的图书馆具体调研其馆藏建设情况。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