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鹏 | 从燕南园66号到侧船山路:我所体会的“宛宛类卿”

4月的珞珈山,樱花渐落,紫藤与海棠争相绽放。走在武汉大学校园的小路上,我不禁驻足欣赏那粉白相间的海棠与垂挂的紫藤花串。不知不觉间,我从北大来到武大已整一年。在这春日时节,海棠与紫藤萝同时点缀着珞珈山与远方的燕园,仿佛上天为我在两座校园间搭建的一座花桥。入职之初常有友人问:“武大真的像北大吗?”——这个“宛宛类卿”的现代版问题最初只是玩笑,却随着我在珞珈山的日渐深入,转化为一个关乎两所高校学术传统、文化基因和育人理念的深刻思考。

燕园与珞珈:两大学术传统的历史渊源

从历史溯源看,北大与武大虽起点不同,却有着相似的发展轨迹和学术追求。北大始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武大则源于1893年的自强学堂,是张之洞兴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学府之一。两校均诞生于中国面临严峻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肩负着培养人才、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这种相似的历史使命塑造了两校相通的学术气质,北大武大都是“常为新的”。蔡元培校长执掌北大时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确立了北大自由探索的学术传统;而武大“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同样彰显了追求真知与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胡适、傅斯年、冯友兰等学术大师在北大奠定了现代学术研究的范式,而武大则有辜鸿铭、李四光、李达等名家树立了严谨治学的典范。两校在人文学科上形成了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的学术传统。

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简称区研院)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区研院坐落在燕南园66号,吴文藻冰心夫妇和朱光潜先生曾先后在此居住,三位主人分别开辟了社会学“中国化”、开启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先河、为中国现代美学拓荒,本身就是学术精神的一种象征。作为区研院首批博士生,我深刻体会到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跨学科”的育人理念。我入学时,世界史领域的钱乘旦教授是院长,他提出区域研究的范式重构,鼓励我们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合语言、历史、政治、经济等多元知识体系,形成对区域问题的整体性认知。这种跨学科视野为我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引导着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学术道路。我的导师宁琦教授引领我们从语言学视角深入理解外语学科的边界性与跨界性辩证统一的学术哲学。在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充分认识到语言不仅承载着不同文化的认知体系与思维模式,更是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关键纽带。解构语言背后的历史语境、文化逻辑与思想传统,我们方能在区域研究中超越表层现象,触及事物本质。这种将语言学、文学理论、历史学与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融会贯通的研究范式,使我们的学术探索能够在微观文本分析与宏观历史脉络之间自如游走,构建起更为立体的学术视野。

从理论到实践,在国际关系领域翟崑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探索了学术研究与公共话语的有机结合。翟老师主导创办的“燕南66”澎湃政务号不仅是发表时事评论的渠道,更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学术场域。他强调,区域与国别研究应走出象牙塔,关注现实问题、参与公共讨论、服务国家战略。这种连接学术与社会的研究理念,使我们能够用专业知识解读复杂国际现象,实现知识的社会价值。“博望天下”博士论坛则成为不同学科视角交汇碰撞的思想平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研究维度。微信群“PKUIAS[1]大集合”里的各位老师也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支持,从学术活动的组织到生活上的关怀,都体现了区研院如家般温暖的学术氛围。正是这种强调传承、创新与跨界的燕园岁月,奠定了我在学术上的基础。

学术气质的异同:一种双城记忆

来到武大后,我逐渐感受到两校虽有诸多相似,却各自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个性。这种差异美美与共,是两校各自历史选择和地域文化长期浸润的结果。

源流传承赋予了两校不同的起点和气质。北大从京师大学堂走来,见证了晚清、民国到新中国的各个时期,在多个历史关头扮演了思想文化变革的关键角色;这使其形成了敢为天下先、引领思想潮流的传统。武大则从自强学堂发展而来,在抗战烽火中几经辗转,铸就了自强不息、厚积薄发的学术品格。当我在武大老图书馆翻阅那些抗战时期的珍贵资料时,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在艰难环境中坚守学术尊严的精神力量,这与我在北大图书馆感受到的思想启蒙的力量形成了互补。

北大研讨课上,我常被那种敢于质疑权威、鼓励独立思考的氛围所感染;而在武大课堂里,我则欣赏到了扎实的学术训练与深厚的学科传统。北大培养了更多引领思想变革的“启蒙者”,而武大则造就了众多扎根学术、潜心钻研的“探索者”。在百年校史中,两校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不断拓展边界。

地域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两校的精神气质。北大位于古都北京,承载着更多的政治期待和历史责任,学术研究往往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紧密相连;武大则坐落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兼具北方的厚重与南方的灵秀,这种地理位置赋予它开放包容的视野。北大如同北京城一样凝重深厚,武大则如同长江一般奔流不息。

珞珈山下的新探索

带着对两校学术传统的思考与比较,我开始了在武大的教学与研究生涯。初来武大,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陌生感。适应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武大丰富的学术传统。武大外院同事们热情介绍外院的历史渊源——辜鸿铭、闻一多、朱光潜曾任教于此,齐邦媛、叶君健曾在此求学,这些历史片段让我感受到站在一个有深厚底蕴的平台上的分量。

第一次登上武大讲台时,面对珞珈山学子求知的眼神,我既紧张又激动。他们的勤奋好学、课堂踊跃发言、课后认真请教,都让我深受感动。通过参加院里组织的各类学术活动,我逐渐融入了武大多元的学术生态,并欣喜地发现,两校虽各有特色,却都在追求学术卓越的道路上各展所长。

去年冬天,在樱顶咖啡馆读书时,望着窗外安静而熟悉的校园,我忽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那一刻,珞珈山已不再是陌生的风景,而是我新的精神家园。位于珞珈山侧船山路的武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也已不再只是工作单位,而是我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人”身份与“珞珈人”身份在我身上融合,让我能从更全面的视角看待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结语:学术之桥

关于“宛宛类卿”的问题,经过一年的双校体验,我的答案是:相似而不相同,互补而共生。相似的是,两所学校都承载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求真精神;都培养了推动中国发展的杰出人才。不同的是,北大更像一位思想先锋,引领思想变革的潮流;而武大则像一位沉稳学者,在传承中创新,在厚积中薄发。

这种差异与互补不仅存在于两校的历史传统中,也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里留下了深刻印记。在燕南园66号,我是求知的学子;在珞珈山之中,我成为知识的传递者,这两种身份的转变丰富了我的学术人生。正是这种角色的转换与视角的拓展,让我的学术之路更加丰富多彩。我庆幸能同时拥有这两段珍贵经历,在燕园与珞珈之间架起一座小小的桥梁,传递着两校之间的学术对话与情感交流。

春风吹过珞珈山,凌波门外波光粼粼,思绪却飘向千里之外的未名湖。两座湖,两所大学,在我的学术生涯中交织成一幅美丽画卷。无论是“宛宛类卿”还是各有千秋,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瑰宝,在各自的历史长河中为培养人才、推动学术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我,有幸成为连接这两所学府的一粒微尘,见证它们的过去,参与它们的现在,憧憬它们的未来。这或许就是学术之旅最大的馈赠吧。

(作者刘金鹏,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2024届博士毕业生)

注:

[1]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英文名称缩写。

专题链接:与中国区域国别学同行共进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