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米·林赛:在“长征路”上奋力奔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同学们、来宾们:

大家好!

我是国际关系学院的汤米·林赛,是个中英混血儿,我父亲是英国利物浦人,母亲是陕西人(陕西口音)。我从小在北京长大,虽说不是北京“土生”的,但也算是这里“土长”的。

大四临近毕业,有同学问我:“哟,汤米,你毕业以后做什么呀?”

我说:“我要去跑长城。”

“嚯~我就是客气下问一句,你这回答……什么叫跑长城呀?”

这话听着可能有点儿怪,但确实是我家两代人的“中国梦”。

我的父亲威廉上世纪八十年代带着儿时的梦想来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想用双脚丈量中国的万里长城。经历了两次失败,越过重重难关,1987年,他历时78天跑完2500公里,终于完成了这段“长征”,抵达渤海岸边的山海关,圆了这个梦想。在途中,父亲认识了我母亲,从此留在了中国。

我出生不到半年,就被抱上了长城。7岁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自驾游览明长城主线,我也第一次萌生了用双脚走遍长城的念头。16岁时,我和北大历史系毕业的亲哥哥杰米制作了第一部航拍明长城全线的纪录片,从鸟瞰的视角领略长城的宏伟;现在我21岁,也毕业了,在不久的将来,我要和哥哥一起,追随父亲的路线,从嘉峪关出发,穿过沙漠,进入黄土高原,跨越黄河,在太行山和燕山山脉里翻山越岭,一直跑到丹东的虎山长城。我想成为跑完明长城全线最年轻的人,这也是我毕业后即将奔赴的“长征路”。

为了跑完我的“长征”,我每个月奔跑的里程常常超出500公里。疫情期间,我在宿舍用跳绳和自重深蹲模拟训练。在外面长途拉练的时候,有时累得真是不想跑了,但是我有走出低谷的方法。不想跑了是吧?没事儿,那就走几步。等心率降低了,内心平静了,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此刻就在跑长城,咬紧牙关坚持到下一座烽火台。你们可能觉得我对长城是真爱,睁眼闭眼都是长城,这话说得没错,但其实只有我自己清楚,我应该是跑懵了。

有时我也会问自己,跑不下来又会怎样,我又不是个专业运动员,那就不跑了呗,放飞自我不香吗?每当这时候,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父母对我说的一句话:“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转折点,每个瞬间都要做出一个选择,每一个选择都要直面挑战,走出舒适区,迫使自己成长。”在跑长城这件事儿上,我没有退路,只能奋力奔跑,to choose hard over easy。

来到北大之后,我学习了很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孟子》的一句话,和我父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当遇到诱惑和困难,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选择逃避,但这只能换来一时的安宁。只有敢于直面困难、穿越逆境,我们才能成长,才能实现人生梦想。这也逐渐成为我的人生信条。

我在北京生活了二十一年,很荣幸“零距离”体验了北京的两个奥运。14年前,我还是个上小学的小不点儿,有幸参与了北京夏季奥运会闭幕式表演,在降下奥林匹克会旗时,我和我的小学同学们合唱了希腊语的《奥林匹克会歌》。今年年初,我又和北大的同学们现场观看了冬奥会的开幕式。雪花火炬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鸟巢中央,象征不同国家的雪花怀抱那微小的圣火,组成了一朵象征全世界的大雪花。那个时刻,我深深感受到,从申奥到办奥、从夏奥到冬奥,中国和中国人民,真的走了很远。当然,我也在告诉自己,在读懂中国、认识世界的路上,我也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这不只是我,也是在座的同学们未来共同的“长征路”。

今年是新中国北京大学来华留学教育70周年。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来到北大,在北大读懂中国。作为留学生,其实我们都是带着对中国的好奇心,带着了解中国的梦想踏上这段征途。我也迫切地想去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久久为功,长程为路,我们要在每一个瞬间直面选择、做好选择,在这条漫漫“长征路”上上下求索,勇往直前。

在此祝福大家,祝福北大!我们后会有期!

谢谢!

(本文为2022年6月28日汤米·林赛(Thomas A. Lindesay)在2022年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专题链接:2022毕业季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