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全球视野•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研究生暑期国际调研纪实

为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组织实施2024年度北京大学“全球视野•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研究生暑期国际调研团”(以下简称“调研团”)。调研团由国际关系学院牵头,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知名专家翟崑教授带队,包含来自不同院系跨学科背景的7名指导教师和1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

2024年恰逢中马建交50周年,2025年又将是中印尼建交75周年,中马和中印尼关系发展迎来重要时机,对两国的深入调研在与东南亚国家增进认知、推动合作和加深联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研究和行前准备的基础上,调研团于8月17日—31日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马来西亚吉隆坡和槟城两国三地进行调研。调研团师生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学科交叉研究为重点,从多个维度和层面深入了解、调查和研究,建立了面向世界、平视自身的区域与国别观念,也为跨学科、跨领域、国际化研究生综合培养体系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政治与国际关系篇

调研团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地区和全球胜任力”为轴,围绕两国知识生产、基础设施和青年议题,对政府部门、智库和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公民社团等进行调研,并与多位专家学者座谈。

通过调研我国驻两国使领馆把握“中国视角”。8月23日,调研团拜访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临时代办周侃指出,中印尼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期待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参与其中,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实现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8月27日,调研团到访中国驻马来西亚使馆。中国驻马大使欧阳玉靖、参赞杨达奇、陈友良及使馆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与调研团座谈交流。8月29日,调研团与中国驻槟城总领事馆一行进行交流,代总领事丁巧介绍了领区情况,双方就“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马两国的合作潜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拜访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

在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座谈

为中国驻槟城总领事馆赠送感谢函

通过调研著名智库和研究机构把握“精英视角”。8月21日和22日调研团访问了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SMERU研究所、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院等机构,并就智库研究的独立性、东盟机制、国家政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8月29日,马来西亚槟城研究所执行主任黄基明博士(Ooi Kee Beng)为调研团师生作专题报告,双方就国家能力建设、智库与政府关系等进行了交流。调研团还与当地议员就马来西亚的地方发展及其与中央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

到访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在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院交流

通过调研著名大学把握“同行视角”。8月20日,调研团到访印度尼西亚大学,与经济学院院长Teguh Dartanto、国际关系学院教授Evi Fitriani及学生代表进行交流。8月25日,调研团到访马来西亚双威大学,与校方代表就气候政策、新能源问题、合作机遇等进行座谈。8月26日,调研团先后到访马来亚大学和拉曼大学,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国际胜任力等进行了讨论。

在印度尼西亚大学交流

在拉曼大学和拉曼理工大学交流

数字经济篇

本土电商平台与中资企业合作推动了印尼电商的数字化进程。8月19日,调研团走访了印尼最大的本土电商平台Tokopedia总部,与字节跳动火山引擎海外市场总监潘凌云及Tokopedia总裁及CEO等进行深入交流,聚焦直播电商在印尼的运作模式,讨论数字技术在推动经济创新、提升消费模式等方面的影响。

到访Tokopedia总部

印尼数字金融政策助推经济包容性增长,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8月20日,调研团拜访印尼央行研究院,与院长Yoga Affandi及其团队进行深入交流。Yoga Affandi详细介绍了印尼金融市场的现状,特别是数字经济与金融监管政策的结合。双方讨论了外国直接投资、数字经济以及金融支持政策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并就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中小微企业、推动印尼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交换看法。

到访印尼央行研究院

数据保护为数字转型发展兜底支撑。8月22日,调研团访问印尼SMERU研究所,与副主任Athia Yumna围绕贫困与教育的关系、新能源电动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数字经济等议题展开讨论。

马来西亚重视数据中心建设。8月25日,调研团到访马华公会,总会长魏家祥从马来西亚新能源发展规划、数字经济发展、新柔经济特区建设等方面详细回答了调研团师生提出的问题。

到访马华公会

马来西亚对数字社会建设有着务实的考量。8月26日,调研团与马来西亚贸易与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交流。刘镇东介绍了马来西亚数字身份系统,并与调研团探讨了当地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对比了马来西亚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等。

产能合作篇

调研团聚焦电动汽车、锂电池与太阳能电池板(“新三样”)等产业前沿,对比亚迪、BTR、中国有色和印尼国家电力等行业内的重要企业进行了走访,也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以及东盟和东亚经济研究院等智库学者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通过座谈走访,调研团了解到“新三样”领域的中国企业在选择将东南亚作为出海目的地的动力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差异:电动汽车企业主要是将东南亚视为全球布局中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及销售市场;锂电池企业希望在遵守当地政策的前提下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光伏产业企业则主要借助东南亚国家对欧美市场的便利贸易渠道与政策红利。

与中色(印尼)达瑞矿业、中色股份印尼公司负责人座谈

调研比亚迪印尼分公司

与印度尼西亚商会部分校友座谈

调研团也对华电海投印尼代表处、印度尼西亚国家电力公司和马来西亚贸易与工业部等国有企业和政府单位进行了访谈。两国政府对前来投资的中国企业普遍保持开放、欢迎的态度,并且在“新三样”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和支持政策。“新三样”相关产业由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点,也符合东南亚国家进行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需要。

到访印尼国家电力公司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调研团成员了解到“新三样”领域出海东南亚的企业大多在当地已经开始建设相对完善的生产网络和服务体系,并且有计划针对当地的劳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提升相关行业的人力资本,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新三样”领域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在支持保障体系方面仍面临相当挑战。

职业教育篇

东盟是世界人口集中地区,教育培训是各国从人力资本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的关键。调研团围绕东盟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对技能供给的新需求,教育发展对东盟基础设施发展的支持等问题开展重点调研。

东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本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体系面临持续挑战。8月20日,调研团对印尼央行研究院和印度尼西亚大学的参访中发现,在从低生产率农业向高生产率服务业跃迁的过程中,印尼劳动力教育不足导致生产率难以提升。8月21日、22日,调研团与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SMERU研究所以及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院的沟通中了解,印尼的教育转型未能与经济转型同步,绿色转型受到人力资本发展滞后的制约。8月29日,调研团与马来西亚槟城研究所的沟通中发现,本地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利支持了槟城半导体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速发展。

与马来西亚槟城研究所交流

东盟地区高校在知识生产、建言献策和支持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力。8月25日、26日,调研团参访马来西亚多所高校,就中马间技术合作、教育和研发投资的重要性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双威大学座谈交流

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重要一环。8月23日,调研团造访印尼的必利达国民三语学校,分组走入学校幼、小、初、高4个学段的班级,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与必利达国民三语学校交流

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发展在东盟国家渐渐成为趋势,专精特新企业通过高等教育为产业链提供人才值得关注。8月29日,调研团到访马来西亚本土半导体企业Vitrox公司,该机构在企业办学方面大胆探索,致力于通过教育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到访vitrox公司

社会文化篇

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与欧美和日韩文化产品在东南亚国家的传播情况对比,中国流行文化产品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何对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估,挖掘文化传播成功案例,并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经验进行提炼和推广,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促进民心相通”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本次调研关注的议题之一。

调研团师生走访了印度尼西亚大学、马来亚大学、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马来西亚档案馆、槟城档案馆等。8月23日,调研团在必利达国民三语学校交流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印尼社会的影响力。8月29日,调研团在槟城档案馆收集整理海上丝绸之路与槟城的联系。8月30日,调研团在槟城现场观看了盂兰盆会巡游活动,深切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跨语境、跨地区传播。

参观巴达维亚博物馆

马来西亚华人也为促进中马文化交流做出努力。马来西亚校友会推动“博雅幼苗人才培养计划”,帮助当地有愿望了解中华文化的马来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相关资源。

与马来西亚校友会交流

8月27日,调研团先后前往华社研究中心和林连玉纪念馆,了解马来西亚华人先辈保护民族权利的艰辛历史,这为研究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理解华人社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与华社研究中心成员会谈

参访林连玉纪念馆

在调研中,师生们不再局限于自身的研究领域,而是博采众长,汲取不同研究方向的知识与灵感。对于参与调研的研究生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开拓国际视野、跨学科平台交流和激发创新思维的机会。调研过程中,师生共同打造了“沉浸式、立体化、反思型”的海外田野调查新模式,为全球研究生学术交流贡献了新思路。此次调研被调研团师生冠以“首航”之名,也是期待能够以此为起点,持续加强与国际伙伴的合作,为推动中外青年友好交往、“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