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成果入选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 学科交叉融合赋能北大医学学科建设再创佳绩

2022年4月1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聚焦我国自2000年以来具有显著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且同行高度认可的重要医学与卫生成果,共选出4项重要医学成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带领的生殖医学团队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谢晓亮、汤富酬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

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人类生殖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完整绘制了人类生殖细胞及早期胚胎的高精度单细胞转录组及表观遗传动态变化图谱;通过“单细胞基因组扩增”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人类单个卵细胞的高精度全基因组测序;成功诞生世界首例高通量测序同时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筛查的试管婴儿。

研究成果攻克“出生缺陷”重大生殖健康难题,使我国胚胎着床前遗传诊断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助力优生优育,为改善女性生育力、防治遗传性出生缺陷,推动我国生殖健康科研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此次成果的入选为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献礼,是生殖医学学科建设发展史上的又一份亮点“成绩单”,也是北大医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

从1988年张丽珠教授通过妇产科与解剖组胚学科的交叉融合,诞生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开启我国生殖医学学科建设的先河,到乔杰院士带领生殖医学团队以“出生缺陷”重大生殖健康临床难题为出发点,医理工等多学科通力合作,揭示人类生殖细胞与胚胎发育过程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基因表达的调控规律,诞生世界首例高通量测序同时完成单基因病诊断和染色体筛查的试管婴儿。

以临床实际需求与临床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成功推动了北京大学生殖医学学科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提升了学科的创新源动力与国际前沿引领力,是“临床医学+X”的典型成就。

张丽珠教授与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

研究人员与世界首例MALBAC胚胎全基因组扩增测序试管婴儿合影,从左至右:谢晓亮、乔杰、闫丽盈、汤富酬

北医三院乔杰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谢晓亮教授团队和汤富酬教授团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文章,第一次验证了MALBAC(基因组扩增技术)在胚胎遗传学诊断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北医三院辅助生殖技术系列研究成果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北大医学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医学学科内部、医学与理工文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21世纪初,北京大学做出了医学是学校未来最具发展潜力领域的策略选择,自2000年合校以来,通过985、211工程专项支持医学与多学科的综合交叉。2017年国家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大学将“临床医学+X”作为两大战略性重大交叉学科布局之一。

北大医学立足国家需求,依托大学全科优势,以临床医学需求为牵引,多维并举全面推进医学交叉融合建设:一是推进以高峰学科为牵引的医学学科群发展,提升医学科技创新前沿引领水平;二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问题建设一批跨学科新体制中心,打造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三是设立跨学科联合研究专项,促进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四是启动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常态化跨学科创新合作交流模式;五是加强跨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探索双聘、集群聘任、附属医院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等人事制度创新;六是设立交叉学科专项招生项目,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及“放权改革”工作的全面启动。《意见》明确指出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医科建设,“临床医学+X”正是推进新医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临床医学学科水平的关键路径,是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强心剂”,是辐射校本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的“粘合剂”,是践行“揭榜挂帅”的最佳“示范田”。

2022年3月4日,医学部召开北大医学学科发展研讨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