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我践行——北京大学研究生骨干赴北京门头沟区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2023年5月21日,在第四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北京大学团委组织研究生新生骨干“1000+”领航培养计划和第39期骨干研修班学员赴北京门头沟区开展“美丽乡村我践行”主题团日活动,实地参访黄芩小镇茶庄、京西山茶非遗文化展、水峪嘴村京西古道,学习山茶采摘技巧,参加“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题宣讲,学员们了解到京西山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珍贵加工工艺,深切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认识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杰出成就。

视频回顾活动精彩瞬间

培植助农之心

灵之秀黄芩小镇始建于2008年,是北京市第一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黄芩小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指导200余户农民种植黄芩4000多亩,成立黄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山茶与文旅深度融合,带领山区农民走上产业致富之路。恰逢“国际茶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灵之秀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民带领学员们参观了山茶化验室、评茶室以及加工车间。她提道,山茶需要在茶叶化验室接受检测,于评茶室接受干、湿两次审评,全部合格的茶叶才可以上市销售。其中,干评台审评茶叶的条形、匀整度和色泽,湿平台审评茶叶的汤色、滋味、香气和叶底。张建民详细介绍了茶叶的杀青、揉捻两道加工工序及其原理,并积极为学员们答疑解惑。随后,黄芩小镇为每位学员提供了味道甘醇的黄芩茶汤,学员们品尝着京西山区独一味的珍贵饮品,感受着乡村振兴战略带给雁翅镇大村地区的巨大变化。

张建民带领学员们参观加工车间

学员们品尝黄芩茶汤

参观过后,学员们拿上自己的采茶器具,在张建民的带领下沿观光步道登高“金银坡”,进入黄芩茶园体验山茶采摘。张建民向学员们亲身示范了黄芩嫩芽的采摘技术,鼓励学员们联手协作、多劳多得。

9f9404f08b9c431bb4f235164dbab85c.jpg

学员们进茶园采茶

在山茶文化展厅,京西山茶加工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建民向学员们介绍京西山茶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和现代标准化加工工艺。自唐末五代至今,利用黄芩等天然花草植物加工山茶,在京西门头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张建民提道,清末时期提出的“七蒸七晒”加工工艺虽然能去除植物的青草气,使加工后的花草可以冲泡出茶香,但容易造成养分流失,现在民间一般不沿用。紧接着,她带领学员们参观加工过程中用到的器具,如用于筛茶的筛子、用于晒茶的编筐等。山茶文化广场上还有明代古松、娘娘庙乡间书店以及蹦蹦戏文化馆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学员们自由参观后进入茶膳会堂品尝黄芩小镇的特色午餐。

张建民讲解京西山茶历史文化

感悟新村之美

到达水峪嘴村村史馆后,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党支部书记胡凤才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水峪嘴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水峪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艰苦创业,紧跟党中央“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方向,加强新型农村建设,逐步实现旅游观光兴村、新产业富村、民主管理治村、精神建设强村四大发展目标,顺利完成产业转型。2017年至今,水峪嘴村依托永定河、京西古道两大历史文化群,制定了强起来阶段“一带、一轴、四区、一园”的发展目标,贯彻“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勤奋努力、发展自信”的水峪嘴村精神,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断拼搏。

胡凤才介绍水峪嘴村发展历程

2017年以来,水峪嘴村将闲置的100余座小院改造成为高端精品民宿,建设古道小镇民俗旅游区,在促进百姓增收的同时也为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开辟了渠道。学员们参观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民宿,无不被古色古香的老屋吸引。在京西古道的入口,胡凤才为学员们讲解古道历史,学员们前往京西古道风景区自由参观。

学员们参观京西古道

凝聚思想之魂

讲师团成员、物理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刘冠宇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在古道景区剧场会议室开展主题宣讲。他通过数据指出,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整体治理方面卓有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设美丽中国迈出了重大步伐。刘冠宇带领学员们回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简史。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性质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刘冠宇以河北塞罕坝为例,结合自身实践经历,向学员们展示了河北塞罕坝生态环境修复的显著成效。他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学员们详细讲解近期沙尘偏多的原因,并提出“我国对沙尘近源地的治理卓有成效”的观点。

刘冠宇宣讲

第39期研究生骨干研修班学员、物理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陈莹表示,通过参观黄芩小镇和水峪嘴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灵之秀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建设茶叶基地,集种茶、采茶、制茶、评茶、售茶于一体,这应当就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和生动诠释。水峪嘴村起初充分利用当地矿石资源,而后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及时清洁永定河、转型发展精品民宿、打造古道风景区、创立村办企业等举措,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同时,融入经济建设,最后导向乡村振兴,三者环环相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在链字上下功夫,延长产业链,畅通循环链,做强富民链,把“小买卖”真正做成了大产业。

陈莹分享感想

研究生新生骨干“1000+”领航培养计划学员、法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马晓倩表示,借着这次宝贵的参观机会,能够亲近京西古道的青山绿水,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综合效益、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距离了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新面貌,深刻认识到乡村可以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而是集乡村旅游、养生养老、农事体验、研学科普等一系列活动于一体的农村新业态,也让大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学们将以己所学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马晓倩分享感想

合照留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通过此次主题团日活动,学员们在绿水青山中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相信以此为契机,会有更多学员主动融入农村发展大局,找准个人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积极投身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

学员感想摘编:

卫文(法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1000+”领航培养计划18班学员):今天的活动使我收获颇丰。上午我们在黄芩小镇亲手采摘了茶叶,在幽幽茶香里感受了富民企业拉动黄芩小镇的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注重乡土味道,保持生态本色,黄芩小镇的特色做法正印证了农业强,则农村美、农民富。下午我们学习了水峪嘴村的发展之路,见证了水峪嘴村如今的美好乡村的面貌。作为学生,我们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人民日报》评论曾说,新征程上,广大青年要牢牢扎根乡村广袤土地,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奋斗诠释担当,谱写乡村振兴的青春之歌!那么以后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注重学校内的基础研究,也要在实践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程麒(工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1000+”领航培养计划18班学员):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黄芩小镇的茶庄和加工厂,使我对茶叶的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领略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在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之旅中,我了解到了这个村庄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同时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和自然之美。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和农民的辛勤劳作,也学到了许多关于茶文化和乡村发展的知识。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的乡村资源和传统文化。我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罗巍耀(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1000+”领航培养计划4班学员):这次参加北大团委赴门头沟团日活动,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在黄芩小镇,我不仅领略了茶文化的魅力,还亲身体验了采茶的过程,深入了解了茶叶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参观水峪嘴村史馆和精品民宿,我更加了解了乡村发展历史脉络和特色产业。在步行体验京西古道的过程中,我领略了古道的风光与历史韵味。在古道景区剧场会议室的学习交流座谈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近几十年环境保护成果对沙尘暴减少的显著意义,以及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实践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理念。此次活动让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牢记使命,践行新思想,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banner.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