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 信息来源: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文字:谢文君| 编辑:麦洛 | 责编:晏如、安宁乾坤爽气满,堂殿秋光清。10月19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中国文学与文化》(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简称JCLC)创刊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大雅堂115室举行。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学研究处处长张科、副处长王昕生,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程苏东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地的20位专家学者参与座谈。
会议现场
座谈会第一部分“回顾与致辞”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玉才主持。刘玉才介绍了各位与会嘉宾,现场播放了《中国文学与文化》创刊十周年纪念短片,短片与陈列在嘉宾面前的纪念手册相呼应,从期刊简介、主编、编委、主办单位、期刊集萃、期刊影响力、办刊大事记等七个方面,回顾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十年旅程。
《中国文学与文化》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中国诗歌文化论坛【Forum on Chinese Poetic Culture (FCPC)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联合主办,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系及比较文学系教授蔡宗齐共同担任主编,刘玉才担任副主编,主要登载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创作与理论等相关研究的英文学术期刊,出版周期为半年,常刊、主题专刊交替出版。2019年6月,《中国文学与文化》正式列入具有国际权威性的A&HCI(艺术与人文类文献)学术索引。
《中国文学与文化》书影
蔡宗齐分享了与志同道合的袁行霈、刘玉才办刊的心路历程。他将十年办刊比喻为“船夫摆渡”,中西之间地理、文化的隔阂是“界河”,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是“牢固可靠的码头”,《中国文学与文化》则是那艘“渡船”。怀着把最优秀的中国学术介绍给世界的责任感,《中国文学与文化》编辑部兢兢业业地搭载越来越多的学者,让他们进入各自不熟悉的学术世界,拓宽学术视野,结交异国学界友人。
蔡宗齐致辞
姜国华指出,今年是北京大学“学科质量年”,学校为中国语言文学等几大基础学科设定了“冲击世界顶尖学科”的目标,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国际化的学术刊物则是建成世界顶尖学科的重要平台,学校对此高度重视。经过十年发展,《中国文学与文化》不仅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出版发行,而且进入了国际权威核心检索,探索出了一条创办国际学术刊物的新路,对全校文科学术刊物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未来,学校将从各个方面加强对汉学家研修基地的支持力度,他期待在袁行霈和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基地不断推出更多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姜国华致辞
张科表达了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深厚感情。早在期刊创办之前,语合中心就与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有诸多合作,因此对“我的汉学家之路”、《中华文明史》外译项目、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等基地主持的各类项目,她都如数家珍。张科充分肯定了基地在学者交流、学术互鉴方面的引导作用,希望双方能够继续携手,相互扶持,在未来取得更美好的成绩。
张科致辞
程苏东表示,按照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整体布局,北大中文系作为中文学科发展的牵头单位,多年来积极支持、参与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在中文学科领域内举办的各项学术活动。他表示,北大中文系将与各兄弟单位携手共进,形成互相支撑、各具优势的北大中文学科期刊矩阵,在助力本系建立世界顶尖学科的同时,也为国际中文学界提供优质的交流平台。
程苏东致辞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引用唐宣宗李忱与香严闲禅师的联句为期刊的未来发展献上祝福:“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他表示,《中国文学与文化》正是出处高、本质好的一份刊物,志在奔往江海,去掀起万丈波澜。
程郁缀致辞
座谈会第二部分“与会学者座谈”由蔡宗齐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期刊论文的电子化、期刊目录与长摘要的合作刊发、稿源的拓展、书评与普及栏目的建设等为《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与会人员合影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