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邱林川教授首讲“为新大讲堂”——“软银帝国:亚洲式平台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

2024年是北大的“学科质量年”。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了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设立了全新的学术品牌活动——“为新大讲堂”。 “为新大讲堂”通过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业界精英,共同探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沿话题和重大课题,旨在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内涵式创新发展。12月12日,“为新大讲堂”首讲在蒙民伟楼报告厅举行,特别邀请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院长、邵氏基金会媒体技术讲座教授邱林川作为开讲嘉宾。此次讲座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师生前来聆听,现场气氛热烈。

陈刚致辞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为新大讲堂”的“为新”一词取自鲁迅先生的“北大是常为新的”之意,同时,也意指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要不断创新。邱林川不仅是北京大学的杰出校友,更是全球新闻传播学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以邱林川的演讲作为“为新大讲堂”的启动仪式,体现了“为新大讲堂”的学术追求与学术品格。

在演讲中,邱林川以“软银帝国:亚洲式平台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为题,通过中观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亚洲平台资本主义的多元性,揭示和探析了宏观视角所无法看到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理解亚洲平台资本主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邱林川作讲座

过去十余年中,日本软银集团对全球资本主义,特别是平台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平台资本主义作为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快速崛起和存在的问题,都与软银等投资巨头的推动密不可分。到底软银代表着何种亚洲平台资本主义模式?它面临怎样的问题,又是如何成为软银帝国的?要研究今天的软银,应该回到其历史源头,从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来审视。

亚洲内部的平台帝国具有多样性,软银帝国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系列模式。这种模式与日本传统的财阀模式有所不同。传统的财阀模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垂直的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而软银则通过网络结构状的方式,以风投基金为中心,通过投资方式形成部分拥有的关系网络。软银的投资过程并非利用算法作决定,而是依赖于传统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投资模式与硅谷的VC风投有所不同,在亚洲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讲座现场

软银这一模式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伪满州国时期日本侵略者的“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模式。这一模式以重工业为核心,通过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方式,实现了资源的集中和高效利用。伪满洲国时期的工业化模式对后来的日本经济乃至亚洲平台资本主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软银模式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风险。软银通过烧钱的方式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往往忽视了开发是否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中东国家主权基金为软银带来巨额资金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经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软银帝国的兴衰为视角,可以看到亚洲式平台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垄断性和脆弱性。如果要创造更加平等、更加公正的平台经济,需要有历史和批判的视野介入。

学院教师陈开和、许静、吴靖、张慧瑜、王天夫、刘金河等参与讲座活动。提问交流环节引发现场师生的热烈讨论,多位听众就讲座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吴靖提出,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面临着由硅谷模式转向“‘两弹一星’模式”的变化,软银模式是否在真正意义上影响了亚洲发展模式?邱林川认为,软银帝国的成功经验只能为中国提供一些借鉴,在面对软银的话语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和警惕。还有同学就日本实体经济与平台资本主义影响之间的冲突、软银的“闪电战”模式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与邱林川进行讨论。邱林川表示,软银作为一个投资帝国,其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全球范围内,而日本本土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其独特之处,科技对经济周期的放大效应既可能放大收益阶段,也可能放大危机阶段,因此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应以史为鉴。

在活动总结中,陈刚强调,此次“为新大讲堂”首讲讲座的举行,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为新大讲堂”将继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为师生们带来更多精彩的学术盛宴。

e308105773af410bb937b7be2bd22c21.pn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