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进行时,朋辈互助现暖流——疫情防控下的校园生活

5月26日,一辆载着44位同学的班车经过车体外部消杀,缓缓开进北大东侧门,这是一辆由大兴校区点对点闭环开到燕园校区的班车。车上的同学们预约了校医院近期批次的HPV疫苗。疫情形势发生变化后,学校院系提前统计好参加疫苗接种的需求,并统一调配班车服务,接种如期完成。

“得知有专班班车闭环接送我们来打HPV疫苗时,感受到很暖心。回校区后为隔绝风险,我们需要在宿舍内进行健康监测,期间也都是班委、志愿者同学给我们把饭送到宿舍来。学校和学院为我们考虑得实在是很细致。”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1级硕士生刘珂如是说。

疫情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下,校园内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依旧正在平稳进行。同时,一种人际间的沟通与理解也正与日俱增。

校园生活“进行时”

“改成线上课程后,同学们和老师们适应得都很快。我感觉自己的时间、学习方式都更灵活一些,更方便自主安排。”元培学院2020级本科生贺伶柳现在常根据自己的行程,在教学楼、寝室或者图书馆随时接入线上课程平台。她的同学或在家里、或在校内,云端教室中,共享屏幕成了“黑板”,而线上屏幕的课件PPT让她觉得在一定程度上也便于记录和理解课程内容。

调整上课方式后,她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群里收到了老师和助教发来的问卷,问卷贴心地向全部选课学生征集线上教学与期末考核方式的意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程、线上线下公平性等因素,课程最终改为以开卷的方式进行。期末计分方式上,她的大部分课程都可以选择百分制或者PF通过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选择空间比较大。”

“古代文学史(三)”的教师张剑专门为学生讲授如何写学术论文

“当期末考试变为一篇论文时,张剑老师还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从问题意识到写作规范细节,为我们深入地讲授怎样去写‘学术论文’,真的受教良多。其实平时很少能有这样的机会。”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级本科生杨宇熙这学期选了“古代文学史(三)”这门专业必修课,听完老师的讲授后,为了尝试寻找有意义的题目、专注于论文写作,她近日常去图书馆自习,图书馆的开馆时间、馆内服务依旧如常。

她发现,闭架图书借阅的方式进行了调整,为减少面对面接触,在线上预约系统提交闭架借阅申请后,图书将统一送至阳光大厅由同学们直接取走。“要借的书可以取的时候,会发微信消息提醒,非常方便。”

收到图书馆微信公共服务号提醒取借阅的闭架图书

“说来有趣的是,我好像更珍惜去图书馆查资料的机会了,学习的心情更平静一些。”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生赵美的宿舍在圆明园校区,她有时会乘坐学校提供的每日闭环班车,来到燕园校区学习或参与志愿者服务。

赵美发现圆明园校区食堂的菜品样式也在不断增加,同学们可以在微信群里直接交流就餐需求,有同学反馈主食多是米饭,很快便发现增加了面条和饺子;增加“湘味炒鸡”后,大家纷纷在群里给掌勺师傅点赞……

圆明园校区学生微信群中反馈食堂菜品评价

“最初也考虑过是否要把大家的建议做一个简单的汇总,但后来得知学校老师们是希望看到大家最真实、详细的需求,我们还是把同学们的每一条建议都反馈上去。”身为万柳食堂监督员的阎晓阳最近开始忙碌起来,他通过各个微信群尽可能地全面收集大家的就餐需求,又与校研究生会的小伙伴们一起在食堂门口组织“食堂专班”,在就餐时间线下收集同学们的诉求,并反馈给食堂厨师长、万柳特房中心、餐饮中心等各个部门。“刚开始有一些刚需,后面的建议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比如包子馅料的种类、早餐的青菜种类等等,我想这正说明了基础保障越来越完善吧。”

“调整食堂堂食的当晚,我看到学五食堂外的室外就餐棚就已经搭好了,这让我还蛮感动的,能感受到学校真的很为我们考虑。”杨宇熙说,“院系老师还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饭盒、洗洁精等。食堂推出的五折外带套餐实惠又好吃,每个食堂样式都不同,每过几天还会更换。”

学五食堂外的室外就餐棚

工学院2017级博士生张驰近期忙于毕业论文答辩,遇到需要和导师交流的地方,“我们就随时随地打电话,打微信语音、视频,沟通都很顺畅。院里有些同学需要前往东门外的工学院实验室做实验、为论文补充数据等等,后来在校内值守的老师们就提前统计,每日固定时间点对点地闭环护送大家过去。”

紧张的准备答辩期间,张驰眼睛略有干涩不适,他准备去校医院拿些眼药水,他发现原本同时面向校内校外开放的校医院在校内分划出了专门区域,一些日常基础看病的需求在校园闭环内便可以满足。他也了解到,若有外出就医需求,可通过申请、以两点一线的方式到校外医院就医,回校后进行健康监测。

张驰(第二行左二)顺利完成线上毕业答辩

“学院老师们的微信、值班电话、公共邮箱都是随时畅通的。院里还建立了毕业生通知群,招聘信息、就业事项等都会在里面及时提醒。”除了毕业论文,张驰另一边也在忙碌就业事宜,当有一些就业意向书、三方协议的具体填写细节需要询问时,他总是很快能得到有效反馈。

国际关系学院2017级本科生卢聪也正值毕业求职季,他的招聘面试等需求也都得到学院老师的关注与支持。“临近毕业,大家需要办的手续比较多,比如近期返乡的同学还有一些需要在校内盖章的材料。”卢聪同时身为院系防疫专员,将同学们各种学习生活需求收集整理起来,在每周召开的学院线上会议中进行反映,“每次老师和学校很快就给反馈,遇到各种不同情况的同学都能顺利解决自己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反馈毕业生行李托运和寄存的需求,得知学校也正在提前做出预案。”

如同一根“纽带”,每一位同学都与学校紧密连接起来。特殊时期,围绕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话机制更加畅通。

杨宇熙最近每次和父母打电话时,闲聊中也都介绍下学校最近又有了什么新的措施,“听到我讲到学校方方面面的保障,他们觉得我在学校里很安全,而且生活还不错,父母就放心了。”

校园内新的活力

投篮机、KTV亭、打鼓机、小型冰壶赛道……5月的晴朗天气下,同学们发现,一批文体娱乐设备在北大各个校区惊喜出现。这几乎击中了大部分同学的心,或专程拿出时间来参与“户外挑战赛”一展身手,或路过时也忍不住被吸引,到投篮机前投几个球。

贺伶柳把各个项目都尝试了一遍,感觉自己释放了天性一般。“从食堂打包饭回来后,我看到KTV亭子里正好没有人,就进去一连唱了几首,孙燕姿、周杰伦……那些金曲时光一下子就让我的心情又愉快了很多。”赵美也颇为欣喜。

贺伶柳在五四操场参与“户外挑战赛”

随着日常学习生活各方面需求保障逐渐完善,趣味运动会、五四歌会、团体健身操……做好基础防护的前提下,各式各样活动的出现正在让大家发现校园生活新的活力。

“我们先了解了下院里同学大家日常喜爱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哪些,以此为基础,成立了K歌、帕梅拉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健身十几个活动小组。”阎晓阳说马克思主义学院内大家约建起活动小组。

渐渐地,大家还自发地提出许多好创意。有人主动承担前期筹备,有人提议自己负责宣传号召,纯粹依靠着热情为动力,才艺团建活动有声有色,同学们分享着彼此配合而营造的欢乐时光。

常在五四体育场训练运动的卢聪也发现,进行各种户外运动的同学比以往多了许多。有时在圆明园校区内散步,看到操场上几位同学围坐在一起,拿着手机,不同高低音色的声音仿佛构成一曲合唱,那边是跳健身操、打篮球的运动气息,赵美觉得有一种“静谧的乐园感”。

大兴校区同学跟跳万柳校区健身操直播

让大家难忘的还有5月29日凌晨进行的欧冠决赛——和同学们一同观看直播,感受那份激动人心的沸腾。学校在各个校区特地划拨出来食堂、多功能厅等较为开阔的空间,邀请同学们一同观看直播。“我本身原来不怎么看足球,但一进到家园食堂,就被里面欢乐的氛围感染了,看完了整场球赛。”贺伶柳笑着说,“别的学校的同学都表示很羡慕。”

5月29日凌晨,家园食堂内同学们正一同观看欧冠决赛

她也注意到,深夜,家园食堂的小食售卖台的工作人员还在上班,“他们真的辛苦了。”

“报上志愿者需要拼手速”

这些活动的背后,大量的学生志愿者承担起了细致周密的工作。

“户外挑战赛”在六个校区同时展开,从了解设备到培训制定操作细则,从物资筹备到每日的设备物资放置,一系列工作在联手努力下得以顺利完成。志愿者招募发布后短短数小时,各个校区已有300余学生报名,团校的学生成员更是主动参与、挑起重任。

每个校区具体的空间情况和人数各不相同。身在大兴校区的刘珂接到活动任务后,在学校统一提供的操作方案的基础上,与志愿者们一同又根据实际进行了调整细化:设备的放置要既方便大家使用、又能减小对周围宿舍区和教学楼的噪音影响;参照第一天参与活动的人数,适当调整每人次的设备使用时间和游戏记分规则,并汇总成志愿者手册和参与者积分表,发到志愿者群里进行同步。

一种自愿互助的氛围在校园内形成,每一份工作,都在朝着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体验不断优化。

“试剂、棉签的交接,扫码的分工配合,只要多想一点,细致一点,就能更高效一点,让每个时段150名同学们尽快坐上班车。”阎晓阳几乎尝试过所有的志愿者岗位,“其实我们都是一样要坐车的同学,但只要穿上红马甲的那一瞬间,我们就有了岗位的责任。”

阎晓阳担任闭环班车抗原检测志愿者

核酸志愿者召集令一出来,贺伶柳就报了名。第一次担任核酸检测现场消杀工作志愿者时,医护人员耐心地教她如何穿脱防护服。五月下午的炎热气温下,两个小时后她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刘珂发现,无论是党支书、团支书,还是班干部、团委或学生会成员,抑或是志愿者们,大家都拧成了一股绳,不同于以往各自办活动,现在大家把目标集中在了一处,共同保障特殊形势下的校园生活。

“报名志愿者刚开始是需要拼手速的。”“校区志愿者群一下子就爆满,立刻开了二群。”同学们报名志愿者的积极程度远超所有人的预期。核酸检测、班车抗原检测、食堂秩序维护、垃圾分类引导……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岗位上有了更多同学参与的身影。

贺伶柳在百讲西侧担任消杀志愿者

“当自己真正开始成为志愿者时,才真正意识到,之前只是在享受服务,早已有人每天都承担起了琐碎而乏累的工作。”赵美第一次担任抗原检测志愿者时,暗暗吃惊于岗位上搭档的老师对扫码等一系列流程的熟悉程度,“后来我在校园里、朋友圈里看到各个岗位上越来越多的同学们,也许我认不出他们防护服下具体的面孔,但似乎形象都更加变得闪闪发光地立体了起来。每个微小的事情,都有人在默默奉献,从整个疫情防控工作来看,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环。”

“我们更像一家人了”

“在做志愿者的时候,和另一位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搭班工作,没想到我们这么聊得来,就这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贺伶柳觉得,现在的许多活动提供了新的沟通与相互理解的机会。在工作的间隙,她也与一旁的保安人员聊了起来,得知他们近期每天需要轮流值班时长比原来上班时间还要长,贺伶柳忽然觉得自己两个小时的志愿工作相比之下并不算辛苦。

师生朋辈间的共同话题正在增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正在变得紧密。

回到校园后,卢聪继续在学校足球队参加每日训练,由队长组织,队内每天轮流一人拍摄剪辑vlog视频作为“训练日记”。这份视频,会成为他们共同的记忆留存。

学校足球队队内同学拍摄的每日训练v-log截图

最近,作为学生骨干的刘珂陪同院系“青年先锋队”的老师们一起到同学们的寝室里聊天谈心。同学们敞开心扉,和老师们聊着自己目前的生活、学习状态,以及对于未来的规划和思考。

“之前可能各自忙各自的,但现在更像一家人了。就像‘万柳大家庭’这个名称一样,我们其实就是紧密抱在一起的一个团体。”阎晓阳说到,万柳校区的同学们在原有的微信大群之外,还建立起了“楼层群”,消息通知、生活询问、文体活动,大家在熟悉的小群体里更加活跃,新的朋辈平台已经建立。

万柳校区花园内,同学相约进行才艺展示团建

去燕园美容美发中心剪头时,卢聪也和理发师聊起了天,得知他们为了校园安全许久没有出校回家,也默默感慨:“要完成校园内三四万人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保障,许多后勤人员真的非常不容易。”

全部校内就餐的第一天,万柳食堂的午餐、晚餐延长了半小时、又延长了一小时。阎晓阳看到两个师傅加班加点炒了几十个菜式,对厨师长说:“真的谢谢您。”

厨师长对他说:“应该的,我们争取再给同学们加个夜宵。”

“现在感觉可以更加细致地发现未名湖边的一草一木,还能够看到鸭子们之间的嬉闹等更有意思的细节。”临近毕业,张驰一边按照学校流程完成毕业的各个事项,一边也和身边即将分离的朋友们安排了更多的毕业活动,三三两两拍起了毕业照,也更加沉下心来观察燕园风物,在脑海里尽力多刻下几分北大带给自己的印记。

张驰(左二)和同学在校园内拍照进行留念

“我真心期待6月18日的毕业典礼,需要这样一个仪式感。”看到学校发布的毕业典礼安排时,张驰内心充满喜悦,也感谢学校的提前预案。

“同学们还自发建立了一个常备药品互助群,在线上共享文档里填写自己有的药,或者需要什么药,以及联系方式等等。这样能够非常快速地解决一些简单的药品需求。”这种互帮互助,也让贺伶柳感到非常暖心,“教师、学工老师、后勤人员、医护人员,不管是什么身份,所有的人群都在努力地转化出正面的力量。”

“总体上学习生活都在保持原有节奏,只是有的方式上稍有调整。”刘珂刚向老师线上做完期末课程汇报,“老师笑着鼓励我们说,做得不错。”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