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四十六期“助推人工智能诊疗:技术与认知的双重挑战”举行

6月25日,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四十六期“助推人工智能诊疗:技术与认知的双重挑战”举行。本期活动由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崔知涵担任学术召集人,光华管理学院盖嘉、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洪申达、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马连韬等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作了分享报告。来自全校30个单位的40余位教职工参与了本次活动。沙龙由人事部副部长李伟主持。

活动现场

崔知涵以“AI厌恶:人工智能辅助医疗发展的重要挑战”为题,探讨了患者对人工智能辅助医疗的接受度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他通过三个研究案例指出,患者接受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存在三大心理机制阻碍,其分别是“AI黑箱效应”“独特性忽视”和“失误权责问题”。崔知涵还分享了课题组的未来研究方向,旨在探索我国居民特有的人类-AI互动模式。

盖嘉以“消费者对AI的主观认知:对健康领域的启示”为题,深入探讨了消费者对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认知和接受度,并分析了不同场景下消费者的偏好差异。盖嘉指出,消费者对AI的接受度受多种心理因素影响,并且具有文化差异和认知偏差,相关机构应针对不同医疗场景、文化背景设计差异化的AI呈现方式。

洪申达以“DeepLife:从心电智能到AI家庭医生”为题,深入探讨了从心电智能技术到临床实用工具,再到AI家庭医生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探索。针对AI家庭医生的两大核心挑战——大模型幻觉问题和生理信号理解问题,洪申达所在团队提出了“拷贝配置”方案和跨模态问答系统。这些工作为构建可靠的家庭医疗AI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并将在算法准确性、易用性和临床转化等方面持续优化。

马连韬以“在大模型时代构建高可用、高易用的医学人工智能”为题,介绍了其团队聚焦于电子病历分析和智慧医疗应用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针对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马连韬提出“多AI会诊”的创新方法,通过多个AI模型协同分析,生成更可靠的诊疗建议。他表示,AI的目标是服务而非替代医生,团队致力于成为大数据时代医患间的可靠服务者。

1.jpg

顺时针依次为:崔知涵、盖嘉、洪申达、马连韬

在讨论环节,与会教师们就人工智能诊疗在医学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未来,人事部将持续紧扣青年教师学术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拓展学术沙龙活动的内涵与外延,以多元化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助力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8b81e9191b254fa288600f0b8aa7abe7.jpg

专题链接: 青年教师学术沙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