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1 信息来源: 城市与环境学院
编辑:燕元 | 责编:青苗2025年3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学冰川文化节开幕式暨冰川文化交流会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303报告厅举行。2022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25年定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自2025年起将每年3月21日设立为“世界冰川日”。北京大学团委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首个“世界冰川日”到来之际,共同举办北京大学冰川文化节,希望以此鼓励广大青年学子立志投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积极的行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参与冰川保护。
开幕式合影
新中国第一代地质地貌学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退休教师崔之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主任郭正堂,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学生工作部部长、校团委书记户国栋,体育教研部主任、党委副书记钱俊伟,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党委书记彭建,城市与环境学院教师刘耕年、宋峰,海螺沟景区管理委员会郑雪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育处胡燕子,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刘小茜等嘉宾出席开幕式,来自全校10余个院系的100余名同学参加活动。开幕式由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金鑫主持。活动由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项目组承办。
开幕式现场
宁琦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团委和城市与环境学院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专业筑基、知行并进的校园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此次冰川文化节是北大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托学科特色提升育人效能的生动实践。宁琦希望广大学子能够以冰凌之锐气勇攀学术高峰、怀雪原之胸襟践行绿色使命,将青春智慧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
宁琦致辞
郭正堂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向冰川文化节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冰川对地球淡水储存、维系地球能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冰川本质上是守护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防线。郭正堂强调,此次冰川文化节所倡导的理念有助于将学术语言转化为守护家园的群体共识,通过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唤醒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感。他以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向同学们提出三点期待:以科学创新筑牢认知之基、以教育体验培育守护之力、以低碳方式书写发展之路。他希望大家为全球冰川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共同绘制地球的美好未来。
郭正堂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教授(Prof. Shahbaz Khan)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冰川不仅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也是必不可少的淡水资源,是保存地球气候历史的关键档案。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他表示,北京大学积极激发广大学子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此次冰川文化节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实践者,为知识交流和跨学科合作以及公众参与创造了独特的平台。夏泽翰鼓励大家共同参与保护冰川及改善气候变化的进程,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开幕式之后,冰川文化交流会由城市与环境学院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项目负责人张一凡主持,各位老师嘉宾围绕冰川的科学价值、文化意义及保护责任展开了深入探讨。
崔之久以“冰川铸魂,不忘冰川”为题,深情讲述了他一生与冰川相伴的经历,回忆了第一次攀登贡嘎山遭遇雪崩的难忘经历和真切感受,表达了为国家荣誉而登山的爱国情怀和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怀念。他呼吁同学们珍惜在北大的时间和机会,为北大发展添砖加瓦。
崔之久作分享
钱俊伟以“保护冰川——北大户外的征程与责任”为题,回溯了北大登山科考的脉络传承。回顾往昔,在崔之久老先生的激励和帮助下,北大学子成立了北大登山协会。展望未来,北大师生将继续传承“用脚步丈量冰川,用科学守护自然”的理念。分享的最后,他提出“守护冰川,你我同行”的倡议,希望同学们将求知精神转化为守护自然的文化自觉,彰显中国高校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使命担当。
宋峰以“世界遗产冰川:自然与文明的丰碑与气候变化的哨兵”为题,讲述了自然遗产的价值与气候危机的紧迫。他说道,冰川既是地球演化的活化石,也是人类文明的记忆库,其消融不仅导致水资源失衡,更割裂了原住民与冰川共生的文化命脉。面对冰川年均580亿吨的消融量,中国充分展现其大国担当,以实际行动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丰碑”贡献着东方智慧和力量。
郑雪滢以“聚焦海螺沟冰川,守护地球冷资源”为题作分享。她向大家介绍了海螺沟景区的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并展示了景区内的壮丽景观和科研基站建设情况。她指出,海螺沟所处的贡嘎山中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冰川分布。在对当地的长期观测中,他们发现贡嘎山海螺沟区域的冰川面临着面积减少、断裂等现象。由此,海螺沟景区的科研人员持续开展冰川定点监测等科研项目,积极应对冰川消融这一挑战。郑雪滢呼吁大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共同为保护冰川贡献力量。
刘耕年带来题为“冰川——之所以被科学界和社会密切关注”的学术报告。在讲述中,他从冰川的面积与分布、全球冰量变化率以及冰川融化与极端天气事件的关联等方面强调了冰川对环境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冰川分布情况介绍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变化风险,他呼吁对冰川未来变化的相关方向开展进一步研究。
城市与环境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李婷婷发布并介绍“冰川乐乐拍”原创小游戏。该游戏由城市与环境学院师生在“世界冰川日”背景下原创开发。游戏设定参与者是一位极地冰川科学家,通过无人机对极地的动物进行拍摄,包括北极熊、海象、北极兔等,拍摄得越多越准确则得分越高。她希望通过原创小游戏促进冰川保护理念的传播,让参与者感受到守护冰川、保护极地动物等行动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李婷婷发布并介绍原创小游戏
学生代表、城市与环境学院团委学生常务副书记、2023级博士生杜一凡与海螺沟冰川科考实践团成员代表共同发布了《保护冰川倡议书》,他们从科学、行动和文明三个维度提出了保护冰川的具体措施,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冰川保护,展现了青年一代对全球生态挑战的深刻认识与责任担当。
学生代表发布倡议书
活动最后,师生科考实践团授旗仪式举行。金鑫为科考实践团授旗。实践团由学院19名师生组成,刘耕年担任科考带队教师,他们将在3月22日至25日前往四川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地区开展系列实践和调研活动。活动以城环学院2024级硕士生党支部为主体,他们将与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中学等单位共同研讨未来两年开展联学联建和志愿服务等事项。
授旗仪式
会后,来自中国地理学会研究生联合学会在京会员单位和部分兄弟高校师生代表在109会议室举行主题研讨会。大家就冰川文化保护、如何在高校推进环境教育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研讨会由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杨晨主持。
冰川保护主题午餐会交流现场
当日中午,北京大学百讲广场上设置了多个展位为同学们提供科普互动体验:以集章卡为线索,开启探索冰川知识的旅程。“冰川之声”借助VR,让同学们在过山车中感受雪原冰川;在冰川实景拼图慢慢组合的过程中摸索体验冰川地貌;通过山鹰社同学展示和讲解攀登冰川常用设备来体会攀登冰川背后的故事;观海螺沟冰川风光,感受冰川之壮美;在冰川叠叠乐中体会地理系统牵一发动全身的精密……大家共同感受冰川的珍贵,感受自然的魅力。
活动现场
当晚,冰川文化节还将在城环学院109教室开展冰川视频展映,并邀请冰川视频主创团队进行主题分享。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