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3月18日—19日,在北京大学环境学科50周年大会召开之际,第十一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暨2023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

与北京大学环境学科50周年大会发出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共享清洁美丽世界”倡议相呼应,本届论坛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主题,共设7个特邀主旨报告、5个分论坛、3个圆桌讨论、44个专题报告,9名院士和2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环境院所长们齐聚一堂,旨在共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共谋环境学科未来发展,进一步为新时代环境专业人才质量提升凝聚共识,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研支持。

3月18日下午,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春红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副校长张锦院士、教指委主任贺克斌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副主任张朝林、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一级巡视员朱广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暨主论坛现场

张锦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变化。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已成为国内生态环境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端跨界交流平台。在北大环境学科50周年之际,他希望此次论坛能够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推动环境领域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张锦致辞

贺克斌表示,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生态文明建设从“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突出位置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均体现出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站在新发展起点的环境学科,需要不断探索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建设高质量环境学科教育体系,深化环境学科教育改革,逐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新时代高层次环境生态创新人才。中国“环境人”要革故鼎新、砥砺前行,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范式。

贺克斌致辞

张朝林表示,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具有悠久的传统、深厚的底蕴和扎实的基础,取得了诸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重大成果和发展成就。随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环境地球学科将继续遵循“问题牵引、需求导向”和“前沿突破、交叉融合”的发展思路,关注地球系统中多圈层、跨介质、多尺度的综合研究,积极构筑与实践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从技术研发到政策制订的全链条绿色科技创新之路。

张朝林致辞

朱广庆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和人才进行整体部署,体现出三者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技工作进一步赋能,需要坚持立足高远、做好重点谋划,审时度势、提高创新成效,求真务实、强化成果产出。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作为生态环境领域开放交流参与广泛的重要平台,有效促进了环境科研、教学与产业的结合。他希望广大环境工作者能够继续秉持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精神,取得更多成就,作出更大贡献。

朱广庆致辞

主论坛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主持。

1646e44622344cc9959dbe16b31d8bcd.jpg

朱彤(左)、李海生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cd44fda4703242db971332cc2a801673.jpg

主旨报告环节(上:贺克斌,左下:郭正堂,右下:王金南)

5f5fb7e8d19a4e35a53401c0a6730be1.jpg

主旨报告环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董发勤、刘文清、柴立元、黄晶)

贺克斌作题为“碳中和路径约束下的生态环境演变:模型构建与系统分析”的报告。他深入分析了全球及我国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支撑及发展现状,并剖析了碳中和研究中未来技术研发存在的演变空间、发展趋势、科学挑战与基本思路。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郭正堂院士作题为“‘双碳’研究中的若干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的报告。他从《巴黎协定》三大目标出发,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实质是人类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生存环境危机,并阐述了气候变化与碳循环领域尚未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院士作题为“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环境学科展望”的报告。他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向,并归纳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四大重要领域,深度阐释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及科技需求。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董发勤教授作题为“九-黄世遗钙华演化规律与震后主景观生态修复保育技术”的报告。他围绕世界自然遗产地钙华演化规律与震后主景观生态修复保育技术研究项目,分别介绍了项目的创新点、技术指标、先进性和应用推广等。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文清院士作题为“大气痕量气体探测的超光谱技术”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大气环境高技术体系是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并总结归纳了碳达峰碳中和、大气污染探测、卫星遥感等研究中的超光谱技术进展,提出了我国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思路。

中南大学柴立元院士作题为“关于冶金特色环境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他深入介绍了冶金特色环境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的宗旨、方向与实践,并提出特色环境学科建设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作题为“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展望”的报告。他结合我国碳减排现实需求,剖析了碳中和技术的发展与变革,总结碳减排技术体系,并提出碳中和研究需要推进技术、政策与市场的融合。

交流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教授主持。现场嘉宾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变革、碳交易市场构建、环境学科未来发展等话题展开分享与交流。

李振山主持交流环节

交流讨论环节

开幕式暨主论坛后,专家学者进一步围绕“中国生态环境规划:理论实践与学科发展”“区域减污降碳协同与全球气候治理”“大江大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环境健康学科发展”“环境管理学科发展”等5个分论坛主题展开专题报告与深入交流,与会的教指委委员们讨论通过了《关于推动环境健康学科发展的倡议》和《关于推动环境管理学科发展的倡议》。

“中国生态环境规划:理论实践与学科发展”分论坛现场及与会人员合影

“区域减污降碳协同与全球气候治理”分论坛与会人员合影

“大江大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与会人员合影

环境健康学科发展研讨会现场及与会人员合影

环境管理学科发展研讨会现场及与会人员合影

论坛同期还举办了教指委工作会议。会上,与会人员交流讨论了上一年度教指委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设想,并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中外教材比较研究”项目、环境类课程思政示范课资源建设、环境类教材编写、专业课程设置、环境学科生源与学生就业等话题进行专题汇报和深入研讨。

教指委工作会议现场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在北京大学环境学科50周年大会召开之际,第十一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暨2023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发展研讨会上,与会院士、专家学者们相聚仲春燕园,共同擘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蓝图,为推进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学科发展、青年人才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贡献智慧与力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聚方案与共识。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