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扎根中国大地的育人实践

“考古是一项关乎中华民族价值体系、历史渊源、独特文明和文化传统的事业。希望你们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珍惜时光,刻苦学习,提升品格,磨砺意志,担当起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成就无悔的人生!”2020年9月20日,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行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年逾八旬的“敦煌女儿”、1959级考古专业校友樊锦诗先生通过视频深情寄语北大考古的新生力量。

在考古实践中培育时代新人,让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伟大事业中——多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为国考古、为党育人的生动实践写在了中国大地。

实践育人,在考古现场锤炼党性

2019年秋季学期伊始,考古文博学院新石器商周考古教研室的4名教师带着2017级23名本科生“第一次出远门”。辗转高铁大巴历时7小时,师生一行抵达了距离燕园790公里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大连乡大朱村的北京大学平粮台遗址田野考古队驻地。

田野考古实习是高校考古专业的必修课,但是在遗址基地上完整野外实习一个学期实属少见。上世纪50年代起,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率先开启了以探索性劳动教育与考古科研实践融为一体的野外实习,成为高校考古专业田野考古教学的北大模式。在带领学生进行长时间野外实习的基础上,北大考古人探索了“把党支部建在考古队上”的党建创新举措。

“考古现场也是锤炼党性的现场,临时党支部必须在这4个月内发挥好战斗堡垒的作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雷兴山教授告诉记者。他在2005年首次提出了“把党支部建在考古队上”的思路。“15年的实践证明,插在一线考古遗址上的鲜亮党旗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cf218b6b826a49b3a81ee5c77914572e.jpg

“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在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17级本科生阮可欣同学自小在城里长大,刚到平粮台考古实习基地落脚时,她还不太适应这个“大工地”。两点一线的挖掘实习,难懂的地方乡音,没有外卖奶茶的便利生活,“我能在这儿待上4个月吗”?阮可欣的心里有点打鼓。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她逐渐适应了这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单纯生活。抚摸着从黄土地里亲手挖掘的具有完整花纹的龙山时代的纺轮,阮可欣觉得自己离合格的考古人又近了一步。

2019年9月26日,平粮台考古实习基地的临时党支部、团支部成立了,阮可欣被选为临时团支部书记。在远离燕园的广袤天地间,年轻的北大考古人在这里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一起收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和激动人心的阅兵活动及群众游行。尽管由于考古实习未能成为北大方阵中的一员,但阮可欣和支部同学们在遗迹现场发起了“青春告白祖国”的活动,由她导演拍摄的祝福视频在北大官微上累计播放10多万次。“观看庆典和游行,我不知道流了多少次泪,我们的祖国从贫弱到富强一路走来太不容易。在平粮台的日子里让我真正感受到,我们考古人的每一方土,都是为党和人民而挖,我们考古人的每一道线,都是为党和人民而画!”阮可欣自豪地说道。

12af67d56b4f4053bf414dc9b6e4fd30.jpg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在周原考古挖掘现场进行实践

15年来,北大考古人将党旗插在了平粮台、周原、周公庙等多个重大考古遗址现场。他们在田野实习的同时,还深入当地中小学进行文物科普讲座,带领孩子们到考古现场亲手摸一摸文物,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积极为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宣传培训,协助地方文物保护部门制定保护方案和遗址规划方案;为地方教育捐资赠书切实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振兴乡村的建设人才和后备力量……北大考古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国考古、为党育人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大考古关怀备至。2012年6月,他在北大调研党建工作时,高度评价了“把党支部建在考古队上”的做法;2013年5月,总书记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回信,勉励他们“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总书记的鼓励和肯定,以及党中央对考古事业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极大地鼓舞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他们更加坚定地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到考古的神圣事业中。

不忘初心,榜样的力量薪火相传

“从事考古研究,必须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挫折。”这是樊锦诗在新学期伊始对北大考古新人的寄语。如何让年纪轻轻、拥有澎湃热情的青年人真正塌下心来投入考古事业,真正将红色基因与文化基因同频共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从榜样的力量入手,探索了以“见人见事”推动“入脑入心”的思政育人新道路。

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告诉记者,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改革先锋称号”、入选“最美奋斗者”的樊锦诗和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入选“最美奋斗者”、将生命奉献给党和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是北大考古人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的理想信念,正是一批又一批北大考古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族谱。“以两位杰出院友的名义,我们成立了‘樊锦诗文物保护青年志愿宣讲团’和‘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充分挖掘先进典型的教育意义,打开向时代楷模学习实践的思路与视野。”陈建立说。

徐僖婧同学是“樊锦诗文物保护青年志愿宣讲团”的团长,她清楚地记得2019年5月2日宣讲团成立的情景。“当时邱水平书记为大家带来了‘学讲话、学回信、悟初心、践使命’的生动主题党课,鼓励我们要充分利用专业资源优势,讲好中国故事,自觉自信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樊锦诗文物保护青年志愿宣讲团”的同学们承担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周末导览和日常接待、展览文创产品设计、展览文字内容翻译等工作,在实践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水平。2019年9月22日,宣讲团带领来自贵州施秉县,甘肃会宁县、静宁县,青海循化县的40名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和8名教师参观北大校园,为他们讲解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展览,鼓励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改变命运。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尽管赛克勒博物馆线下停展,但宣讲团的同学们完善了博物馆公众号线上版块“语音导览”的内容,录制了“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与“十九世纪的‘行吟诗人’:馆藏德拉克洛瓦版画展”的语音内容,同步上线了VR模式,积极通过公众号进行展品内容推送,不让观众因为疫情原因与珍贵历史文物失之交臂。

考古文博学院育人实践的另一个品牌“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于2018年9月成立。学生联合党支部合并了原来本、硕、博3个学生支部,成立两年来,对内打通了专业和年级的壁垒,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能够更自由顺畅地互助互学;对外走入乡村,走入西部,走入各行各业,突出不同主题共建,不同内容共建,让加法发挥乘数效应,让加号变成叠加效果。

“2014年8月,我在甘肃调研期间获悉柴生芳学长因劳累过度不幸去世的消息,但非常遗憾没有能够去临洮送别,看到自发送行的群众站满了县城的街道,我深刻感受到爱的力量!2019年10月,我终于能够到临洮祭拜柴生芳学长;联合党支部成员也在柴生芳长眠的地方接受一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教育。祭拜是一种教育仪式,这种教育是让我和同学们终身难忘的。”陈建立告诉记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联合党支部将足迹留在了甘肃临洮、河北乐亭、北京香山、四川甘孜、福建泉州、陕西宝鸡、河南周口和海南等地,在实践中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运用所学知识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每次出行都会收获颇丰。比如有一次我们在平粮台考古实习基地举办支部活动,基地所在的淮阳县是国家文物局对口支援的贫困县,2019年5月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我们邀请了县委书记上党课,讲述了当地脱贫攻坚的实践和决心。考古挖掘和遗产保护工作与淮阳县百姓脱贫密切相关,平粮台古城城址的发掘和研究被列为‘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基层政府对文物和遗址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这是让北大考古人欣慰的地方,也让大家更迫切地希望为地方脱贫致富贡献经验智慧。”考古文博学院团委书记李涛老师由衷地说道。

将河北乐亭李大钊图片资料展“搬”到燕园,让学生联合党支部书记吴琪瑶同学印象深刻。“2019年3月,支部20多位学生党员到河北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开展党团日学习实践活动,这也是联合党支部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活动,我们和硕博的师兄师姐一起来到红色教育基地,深入了解李大钊同志追求真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2019年适逢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为了进一步弘扬大钊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与李大钊纪念馆商定在北京大学举办《铁肩担道义——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图片资料展》。2019年4月19日,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李大钊图片资料展开展,考古文博学院的学生党员担任志愿服务讲解员,展览引起了燕园师生的强烈反响。

“总书记非常看重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他在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时曾说‘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陈建立告诉记者,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革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与李大钊纪念馆的共学共建共展就是一次“初心”实践。“未来,学院将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革命文物和遗址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将红色基因传承好、保护好,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播种文化,让世人读懂“无字天书”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多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引导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发展脉络,让孩子们在上大学以前就认识考古、喜欢考古、参与考古!”雷兴山告诉记者。

从2008年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开设了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后改称“北京大学考古暑期课堂”),北大考古的很多专家学者联合全国考古界的重量级专家走进高中课堂,为高中生讲解历史文物遗址的奥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每年暑期我甚至比平时还要忙碌!”北京大学校长助理、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告诉记者:“尽管忙碌却格外兴奋,看到那么多年轻的面孔围坐在一起侃侃而谈,说不尽的是考古的魅力,道不尽的是北大的情怀,作为北大考古人怎么能不动容?”

“11年,3000人,最多的一年将近600人!”雷兴山骄傲地告诉记者。“尽管每年只有20名左右的同学最终进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习,但是全国重点高校的考古专业都有我们北大暑期课堂的学生。他们虽然没有来北大,但是暑期课堂‘诱惑’他们进入了考古的殿堂,鼓舞他们投身于这项传承中华文明的学科领域,北大的‘播种工作’可以说是无出其右的。”

进入燕园后的年轻考古人也非常注重传播实践——“考古文化月”活动应运而生。李涛说,每年4月由院团委主办的“考古文化月”活动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办学术讲座、漫谈会,带领对博物馆有兴趣的同学参观知名博物馆、博物院,在北大三角地开设趣味知识竞答等多种形式传播富有魅力的考古文化,引导普通师生读懂考古的“无字天书”。“尽管由于疫情原因,今年没有举办线下活动,但是同学们还是在线上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跨越数千年的时空隧道,通过大量的文物照片,展示了古今‘春宴’‘春衣’‘春耕’的变迁,以我们考古人的特殊形式,拥抱这个经过艰苦抗疫而显弥足珍贵的春天!”李涛说。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考古人的谆谆嘱托,也是一代代北大考古人接续相承的初心使命。北大考古人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道路上深入探索,努力培养出更多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阐释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希望和重任。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