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寄语 | 陈明:心怀热爱,奔赴山海

陈明院长致辞

2022届毕业的同学们:

下午好!

外文楼前,怒放的海棠花已谢了;金黄熟透的杏子又掉了。时光如水,未名似镜;林荫道,小桥边,华表下,一群群穿学位服的毕业生,在忙着打卡,留下最青春的靓丽、最欢乐的笑声。一顶接一顶抛向空中的学位帽,在数算着,依依惜别的日子到了!

执手相看,回望来路,凡此过往种种,一切皆是磨砺。风卷而来的疫情时代,没有人能逃过被卷的命运,却给了你意想不到的波澜壮阔。共克时艰,是最流行、最平淡而又最刻骨铭心的四个字,就像岳飞的老母刻在他脊背上的那四个字,针针见血,字字锥心。往昔月白风清的生活轨迹,扭结成了九曲十八弯。在象牙塔的课堂日常,有时居然成了最大的奢望。在小小的屏幕上看见彼此,让你理解了什么是天涯咫尺,什么是咫尺天涯。在可望而不可即,看得见、触得到却握不住的相望之中,求知的渴望与传授知识的热情,连接起师生在云端相会之桥,完成课程、研讨会、选题、开题、预答辩、答辩等一个个环节,学位论文末尾的致谢词也终于画上了句号。这几年,命运不只是给了你突如其来的疫情,也给了你道济四海、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机会。你的参与、你的汗水,成就了阿拉伯文版《抗击新冠疫情文献资料汇编》,完成了多语种防疫专业术语词汇对照表,还有那诸多抗疫和对外交流的双语视频,一件件、一次次,让你体悟到心系九州、胸怀天下。它不是广告语,不是演出,而是大白话、真实情。在回到燕园的日子里,也有短暂的躺平,享受闲庭信步,坐看云卷云舒。静园风和日丽的午后,博雅塔雪霁天晴的清晨,都让你感受过正常的美好。还有那化身冰上海棠的时刻,活跃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每一个角落的身影,7个场馆10个业务领域,响起你们纯正流畅的外语发音。这是你们用专业本领承担起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担当,用家国情怀传承外院的光荣传统,这是你们与冰雪健儿共享“一起向未来”的全球憧憬。

此处一别,君行千里。可惜你没有与苏东坡一起生活在大宋朝,也不是外院的客人,不然可以享受到“客来献茶,客辞敬汤”之礼。你是外院的亲人,值此毕业典礼之时,既没有给你送上一碗心灵鸡汤,也没有给你折一段未名湖畔的柳枝。还是手下留情,心中留香,只送几句临别赠言吧。以下赠言,排名不分先后,想到哪说哪。

其一,学会锻炼身体,善待自己,原谅自己,体谅别人。别了博雅塔,卷出未名湖,遇到的不是西海固,就是廋西湖。前路漫漫,有阳光和风景,也常有荆棘和坎坷。遇事不焦虑,遇坑莫抑郁,别太苦了自己!比苦,你比不过季羡林;比惨,你比不过俞敏洪。季先生看似高山仰止的学界泰斗,实际上,他也跟你我无异,有喜怒哀乐,是常人一枚。读一读季先生的求学清华、留德十年和归国时的日记,就不难看到这一点。他在清华期间,也感到前途迷茫、心情悲痛,会不知所措,烦恼超过少年维特。他赴德做研究生时,正值战火纷飞,十年寒窗,思念家国,身心疲苦。他归国求职,并不顺利,寄人篱下,从海归秒变海漂。由于学问好,成果扎实,得到陈寅恪、汤用彤、傅斯年、胡适之等一批大佬们的加持,他受命创建东方语文学系,从此柳暗花明。即便如此,在季先生的日记中,你没有看到他书写扬眉吐气,而是继续苦读,整学期去蹭汤用彤、周祖谟先生的课,没交学费,没得学分。在归国后的17个月里,他看了78本书。他跟王森先生学藏文,痛发感慨,“觉得学一种文字真不容易”;他多次吃点花生当一餐,不是为减肥和养生,而是因为负担重,没多少闲钱。看到好书,他就冲动,有一次很想买书,却口袋空空,心中难受异常。他当系主任,很多人找,长谈不已。1946年11月29日,他的日记是:“我没能做声,心里很难过,白牺牲时间,但又没办法,这系主任我干着也无聊。”就是这无聊的岗位,他一直服务到1980年代初。虽心中的无奈非旁人可以体察,但他勤勉坚持,未曾懈怠。再说俞敏洪,创办新东方,辛苦三十载,然市场变幻,不到一年,损失了200个人生小目标。他还不是擦干泪,继续向前,转型“东方甄选”,迎来事业新机会。而这一点在今年春天时还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凡人难,名人也不易。不要每次都把自己放在高高的山岩上去炙烤,只要尽力去攀登,欣赏沿途的风光,你就是幸福的。成功不等于幸福,失败也不等于不幸。“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放下心结,再度前行,有拼才会赢,他朝归来,必见春满燕园。乔木固然高大,不乏木秀于林的风险;灌木虽然矮小,也有红花绿叶的映衬。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总有一株,是你最适合的位置。“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你也能得未曾有,成大自在。

其二,牢记自己是外院人,是外语人。外院数年,千锤百炼,打下的是前行的基础,不是谋生的工具。对于外语学科,一直以来有一种广为流行的观念,那就是“外语是工具”。根据这种观念,读外文的书报资料,同外国人打交道,去外国学习、工作、生活等等,都需要掌握外语。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外语去做这些事情,就好比拿碗筷吃饭,拿杯子喝水,拿电脑处理数据。外语因此就被视为一种外在的技能,而不是内在的能力和素养。由此推论,外语作为工具,其价值体现在应用上。有实际用途时,外语就有用;没有实际的用途时,外语就无用。作为工具的外语,会不断被新的工具取代,就像当今盛行的机器翻译取代人工翻译的说法那样。按照这种观念,作为工具的外语,当然是成本越低越好,力图用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用。最低的成本当然是不用学就能用。而我今天想要指出的是,外语不是工具,外语是基础,就像数学是基础一样。没有人因为有了计算机,就认定学习数学没有必要;但却有很多人认为,有了机器翻译,就不用学外语了。实际上,外语是所有具有国际化需求和特征的学科与行业的基础,是各行各业所需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提升自我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内在能力与素养。外语学习的目的,不局限于外语的使用,更是聚焦于国际化高端人才内在能力和素养的培育。若你能抛弃“外语是工具”这句看似合理,实则害人不浅的论断,而牢记“外语是基础”这句话,那么,你毕业之后的事业,我也就放心了。因为你经历了充满自由和上进的空气的滋润,你烙印了外院人的底色,你拥有了学科的自信,你懂得了“五文并举”,坚持学习文字、研究文本、感悟文学、体证文化、传承文明,以及孕育由此而来的坚定价值观、辽阔的视野和高远的情怀。更重要的是,你秉承了北大外语人的传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是古人的追求,也是今人的渴望。位卑未敢忘忧国!季先生说过:“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还会是爱国的,这是我的肺腑之言。”我也把这句肺腑之言,抄给你们,与诸位共勉。燕园赋予你们的笃行明辨、博学慎思、科学素养、理性精神,希望你们坚持如故;外院给予你们的开放包容、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兼济天下,希望你们到广阔的世界去践行;师长教导你们的志行高远、从善如流、厚德载物、持之以恒,希望可以成为陪伴你们一生的美好品德。

有爱国心,怀报国志,取法乎上,就不会沉溺于自我的个人奋斗,就能学会团结协作,去践行外语人的使命,“世界在我脚下,祖国在我心中”,做一朵勇往直前的浪花,投入时代的浪潮。同学们,燕园记得你们英姿勃发的少年身姿,外院驻留你们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见,这里永远是你们最温暖的港湾。深情祝愿你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心怀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

最后,感谢外院所有的师生员工,感谢外院所有的家长和家属们!

学会感恩,方得成长!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