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如流,妙“辩”连珠 | 经济学院赵晨晓答辩风采展示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北京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基础,严格执行全过程管理,优化答辩程序及制度,坚持学位授予高标准,蹄疾步稳,教育改革取得扎实成效。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研究生院推出“‘答’问如流,妙‘辩’连珠——北京大学研究生答辩风采展示”系列报道,将各院系答辩特色做法和精彩瞬间汇集成文,集中展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各院系进一步提升培养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季夏之初,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赵晨晓在经济学院305会议室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丁凯教授担任主席,中央财经大学国经贸学院王立勇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陈仪副教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王勇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博助理教授担任答辩委员,共同对赵晨晓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现场评审。

答辩现场

在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答辩环节的基本规定和流程后,赵晨晓首先对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与阐释。他以《父母异地非农就业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为题,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与我国未来劳动力素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密切。尽管父母异地非农就业所形成的收入效应使家庭经济状况有较为显著的改善,打破了对留守儿童发展的投资约束,但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分离效应对其发展的不利影响也显而易见。论文旨在关注父母异地非农就业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教育以及非认知能力的影响,通过构建留守儿童发展机制决定模型将总影响分解,从家庭最优决策角度对影响父母异地非农就业的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并利用CFPS微观数据从分离效应和收入效应等不同视阈对影响机制加以验证,在财富异质性分析方面形成创新性的边际贡献,提出了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遵循,通过制定实施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保障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父母异地非农就业的财富异质性分析

论文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父母异地非农就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以及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实证分析通过留守儿童医疗和教育等方面投资增多发现收入效应确实存在,但分离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母亲外出务工所产生的分离,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更大,并随着时间的积累,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加深。随着家庭初始财富的增加,父母异地非农就业对于儿童发展方面投资的影响边际递减,即低资源禀赋的家庭父母异地非农就业对其子女的发展提升作用更大。

差分模型与倾向得分匹配的实证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论文提出应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及时掌握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心理动态,给予更多亲情关爱;加大学校监督保护力度,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困或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而失学辍学;推动社会力量组织关爱服务,借助其自身优势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行为矫治、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同时论文也在为外出务工家庭提供帮扶支持、健全救助保护机制方面形成对策建议。

在展示学术成果之后,进入提问-作答环节,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在对论文进行充分评阅后,认为选题的切入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分析框架比较完善,并取得了一定创新性研究成果。同时,各位老师针对论文内容提出了宝贵意见,王勇老师对论文理论模型的部分设定进行了提问,并在拓展探究父母异地非农就业对留守儿童发展的长期影响方面给出了建议;丁凯老师肯定了文章的学术贡献,认为对于部分实证结果的解释应更为清晰;李博老师指出部分政策建议的提出应更有效地与实证结论相结合等。投票表决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丁凯教授向赵晨晓宣读了其全票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决议。

与答辩委员会成员合影

与导师董志勇教授合影

【个人简介】

赵晨晓,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西方经济学专业,导师为董志勇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和健康经济学,在校期间曾参与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已有学术论文发表在《改革》《湖北社会科学》等国内核心期刊上。

【对母校/学院/导师想说的话】

感谢北京大学和经济学院各位老师的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上为我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让我能够更好的在学海中游目骋怀、追逐梦想。感谢我的导师董志勇教授,董老师学识渊博,待人谦和,在初入师门时,指引我明晰博士求学中奋斗的方向,坚定了对学术的追求;在组会讨论中,指导我如何开拓研究思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做科研;在论文写作中,从论文选题、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到最终成文的各个环节,给予我中肯的评价和切实可行的意见。董老师在我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总能够给予我极具学者视野的建设性意见,提升作为博士生应具备的素养,培养了我良好的科研精神。最后,在即将为在北大这段美好的求学生涯标注上句点时,内心留恋和不舍的还有师门的兄弟姐妹和同学们,感谢你们让我这段如琢如磨、孜孜以求的学生时代变得更有价值。

专题链接: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