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地震物理系列讲座举行

2022年7月—9月,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宋晓东教授和岳汉研究员邀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Jean-Philippe Avouac教授和Hiroo Kanamori教授作了四次专题系列讲座。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资助。讲座内容涵盖地震控制因素、地震尺度关系以及喜马拉雅的静默隆起、季风变化和大地震的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地球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参与学习和探讨,构建了活跃、开放的学术氛围。

活动截图

Jean-Philippe Avouac是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学Earle C. Anthony教授,致力于更好地理解地震、地壳变形和地貌过程,主要研究涉及预测地面变形和地震活动、水文对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的影响、火星和地球上的沙丘动力学、地震和震后变形以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地壳变形。

Avouac教授在7月8日第一次讲座上讲述了地震控制因素。从著名的Gutenberg-Richter定律和Omori定律出发,结合主震重复性模型,介绍了从现象学方面分析地震发生的统计规律,并强调了主震后余震数量随时间指数衰减的特征。而后从库仑定律和非稳定滑移角度引入了Rate-and-state nucleation,从物理机制角度分析了地震发生概率与滑移速率、破裂面积、应力与孔隙压的关系,强调地震成核过程的重要性。最后给出了一些使用不同模型对试验场地震发生频率的拟合实例,并对减小地震发生概率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第二次讲座在9月9日进行,主要讲述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震危险性。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及大地测量观测等角度,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同时,就2015年尼泊尔地震为例,指出这一类地震只是耦合的造山带底部的一次小地震,该地区将来仍有8级以上大地震的危险。其报告分析了该区域静默隆起、季节性变化与季风降水的关系以及大地震特征。

Jean-Philippe Avouac讲座截图

Hiroo Kanamori是加州理工大学地球物理John E. and Hazel S. Smith荣休教授,曾任地震实验室主任,在当代地震震源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他主要成果包括矩震级的定义,固定应力降的发现,凹凸体模型,以及大量学界内通用的算法W-phase点源模型以及多套通用震源反演程序。

Kanamori分别在7月22日和7月29日进行了两次讲座,分别从理论发展、实际观测、应用难点以及防灾价值等角度对地震尺度比例关系进行阐释。尺度比例关系通常描述了尺度或者能量量级分布达到几个数量级以上的自然现象在不同尺度下所体现的共同规律。对于地震而言,地震的破裂面积、位移量,以及地震矩存在跨越十几个数量级的尺度比例关系,是揭示地震物理学的重要参考指标。其中,应力降不变这一关系就是Kanamori于1970年代发现的。讲座中介绍了地震学中尺度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背景,并提出了尺度关系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和解释理论,列举了地震矩和破裂面积、地震矩和持续时间、地震矩和标度能量、以及应力降和标度能量的关系研究,并指出了一些观测中的异常情况。讲座中提到了一些相关参数精确测定的困难,并对一些异常现象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Hiroo Kanamori讲座截图

本次系列讲座通过Zoom会议进行,并在寇享学术和B站平台同步直播,并提供完整回放。讲座得到了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同时观看人数最多达到3000多人,累计参会人数超过10,000人次。每次讲座后大家都进行了半个小时以上的热情探讨,使得大家受益匪浅。

讲座回放地址:

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744338(Avouac教授7月8日讲座)

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930020(Kanamori教授7月22日讲座)

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102530(Kanamori教授7月29日讲座)

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131111(Avouac教授9月9日讲座)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