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市高校首家完成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单位

2025年6月25日,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图谱数据集”正式获得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颁发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成为首都高校领域首个完成数据知识产权确权的创新案例。该数据集汇聚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多年研究成果,通过系统化整理和数字化处理,构建了包含数十万条历史实体关系的知识网络,填补了国内历史研究领域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空白。此举标志着北京大学在数据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合规运用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高校数据资源的价值挖掘提供了创新范本,为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开辟了全新路径。

在国家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据要素市场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21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首次将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列为重点工程,明确提出构建数据产权制度框架。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选取北京等8个省市开展试点,探索数据要素确权流通路径。北京市于2023年出台《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以规范性文件明确数据知识产权的登记主体、保护对象及权利边界,将经算法加工、具备商业价值的未公开数据集纳入保护范畴,为高校数据资源合规流通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北京大学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北京大学作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主动探索数据的确权、保护与流通的实践路径。2025年初,科技开发部成立了由部门负责人、数据专家、知识产权管理专员组成的专项工作组,深入研究政策法规,调研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制定了涵盖数据内部审核、存证、登记申请、审查、公示全链条的《北京大学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流程》,为北大历史学系首个数据确权、保护工作提供全流程专业服务。北京大学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流程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的制度体系,也为全国高校数据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制度模板参考。

此次确权的数据集已显现多维应用价值:在数字人文研究方面,为文化基因解析、历史规律挖掘提供基础支撑;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助力构建智能化研究与展示平台;在智慧教育方向,赋能跨学科教学资源开发。此次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不仅是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一次突破,也彰显了高校在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创新担当,更是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数据知识产权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为激活高校科研数据要素潜能、服务数字中国建设贡献高校智慧。

8b81e9191b254fa288600f0b8aa7abe7.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