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周培源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

不忘初心、聚力前行——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建立70周年庆祝会举行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载凝心聚“力”。2022年8月29日上午,“纪念周培源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建立70周年庆祝会”在中关新园群英厅举行。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由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及其他学者共同创立于1952年,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力学专业。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魏悦广院士,以及兄弟院校代表、北大力学专业退休教师代表和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追忆北大力学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光辉事迹,探讨和展望北大力学学科的发展规划。庆祝会由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和工学院副院长陈正主持。

王博指出,七十年来,北大力学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坚持潜心钻研、勇于革新的治学态度,以道立心、以学固本、以教培元、以研济世,在教学、科研和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贡献,为科技、教育、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培养出一大批领军人物与技术骨干。北大力学的七十年是与国同行的七十年,是探索创新的七十年,是铸就辉煌的七十年。王博强调,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北大力学要从七十载春风秋雨的光荣历程中汲取营养与动能,继承和发扬前辈学人的治学精神和光荣传统,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自我敦促,在“新百年”征程中步履弥坚、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添伟“力”。

王博致辞

魏悦广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向北大力学专业建立7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北大力学对力学学会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魏悦广指出,北大力学专业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力学教育的重要事件,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北大力学已经成为中国力学人才成长的摇篮,为全国力学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师资支持,是中国力学专业的一面旗帜。北大力学学科完备、底蕴深厚,北大力学师生潜心力学研究,开展力学教育,促进学科繁荣,未来一定能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魏悦广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学院教授黄琳,北大工学院创院院长、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教授,工学院原副院长、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原主任、工学院教授王建祥作为教师代表分别发言。

黄琳在视频致辞中讲述了周培源先生关怀和支持后辈的两个故事,并表示“自己没有做过周先生的学生,但是对周先生在各方面给自己的支持一辈子忘不了”。他回顾了自己在力学系求学、教学和科研的经历,并向北大力学专业师生对自己的大力支持和厚爱表示感谢。黄琳希望力学师生继续秉持传统,坚持兼容并包,推动北大力学发展取得新成绩。

陈十一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北大力学为我国力学学科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力学是工程科学的基础,建设好力学学科,不仅是学校新工科战略的具体要求,更是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他希望新时代北大力学人赓续光荣传统,发扬开拓创新精神,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王建祥在线上致辞中追忆了自己刚到力学系工作时受到老先生、老前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并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受用终生的精神力量。王建祥表示,力学系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家园”,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园”,是桃李芬芳的“果园”。北大力学风华正茂、正当其时,一定会在未来续写更辉煌的篇章。

黄琳(上图)、陈十一(中图)、王建祥(下图)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杨越教授对北大力学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梳理了北大力学的历史沿革后指出,北大力学经过七十年发展,在近年第三、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分别获得了全国并列第一与A+的优异成绩,并孵化出多个学科,为北大新工科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杨越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北大力学专业的发展现状,详细阐述了目前力学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建设目标与内容。未来,北大力学学科将继续围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四个面向”,立足力学前沿基础研究,将力学关键科学问题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

杨越介绍北大力学学科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周又和教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主任陈常青教授作为兄弟院校代表,向北大力学专业建立7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周又和在线上致辞中表示,北大力学专业探索并积累的宝贵办学经验,对全国力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力学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大学叶开沅教授调至兰州大学,从而为当时刚建立的兰州力学专业输送了北大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为兰州大学的力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陈常青回顾了北大力学专业对清华大学力学系建设以及他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并祝福北大力学在变革的新时代取得更大成绩,助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

周又和(上图)、陈常青(下图)作为兄弟院校代表发言

力学系1994届系友、汕头大学执行校长、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王泉教授,力学系1991届系友、北京轻松管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智舜作为校友代表致辞。他们回顾了在北大力学系学习的历程和收获,向教导和培养自己的恩师们表达了感恩和敬意,并向母校和力学专业送上了诚挚的祝福。王泉认为,北大力学专业对我国的教育行业、科学认识论和科技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他期待新时期的工学院传承北大优秀传统,立志钻研大学问,着力培养大先生、大人才。黄智舜介绍了自己为在校生开设行业沙龙、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和职场经验交流等做法,号召更多系友心怀感恩之心,为母校力学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王泉(上图)、黄智舜(下图)作为校友代表致辞

周培源书院2020级本科生宫昊函、固体力学2018级博士生谢明宇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宫昊函分享了自己在力学专业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表示自己刚刚“探入力学学科的大门”,唯有脚踏实地,努力学好基础课程,练就扎实数理基础,力学笃行,行以致远。谢明宇表示,北大力学一直是自己的“心之所往、愿之所系”,自己将铭记和传承前辈学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伟业当中,矢志爱国奋斗,履行使命担当。

庆祝会上还举行了武际可科普基金启动仪式。2021年,北大工学院入选 “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首批认定名单,为更好地贯通“学术-知识-科普”渠道,让北大力学经年的学术积累以更加生动的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特设立武际可科普基金,致力于力学知识的科普工作。基金以我国著名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力学科普工作的北大力学系退休教授武际可的名字命名。

武际可、段慧玲共同为科普基金揭牌

启动仪式上,武际可、段慧玲为科普基金揭牌。武际可在致辞中表示,科普对引导大众培养科学思维、推进科学队伍建设、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周培源先生等北大力学人的科普工作坚持不辍,成果丰硕,希望在科普基金支持下,新一代学者们产出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为繁荣我国的科学事业和力学科普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武际可发言

七十年风雨沧桑、成就辉煌,回首北大力学七十年厚重饱满的发展图册,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力学人的汗水,折射出力学人的情怀,昭示着力学人的硕果。新程初起,展望未来,北大力学人定当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学术传统,以力学的无穷伟力托起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坚守北大力学厚重底蕴赋予的如磐初心,勇毅前行,开拓创新,继续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段慧玲(上图)、陈正(下图)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建立70周年庆祝会现场

此外,“纪念周培源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于8月27日下午举行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讨会”,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傅绥燕教授为会议致辞。段慧玲作了关于“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报告。会议邀请了郑晓静院士、向锦武院士、丁汉院士、周又和院士、王树新院士、冷劲松院士和王泉院士作为咨询专家成员。专家组成员对北大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北京大学教务部、学生工作部等职能部门领导,北京大学工学院党政班子成员、相关行政办公室主任及部分教师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北大工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讨会”合影

8月29日下午举行了“继往开来——流体力学研讨会”“力学学科建设交流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周培源与中国力学’专题研讨会 ”三个平行会议。

在“继往开来——流体力学研讨会”上,陈十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副主任孟庆国为开幕式致辞。会议邀请了国内流体力学多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介绍课题组的前沿成果,许春晓、郗恒东两位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等效边界层模型及其应用”“聚合物对射流掺混影响的实验研究”的报告,对基于边界层、射流等模型流动的基础湍流问题进行了介绍,孙晓峰、张阿漫、孙明波三位教授分别进行了“航空飞行器、推进系统的流动稳定性研究进展”“水下爆炸气泡动力学及流固耦合效应研究”“基于 GPU 并行的超声速流动燃烧数值模拟方法”的报告,对航空、航天和航海工程应用中提炼的关键流体力学问题作了分享,同时倪明玖、罗喜胜分别进行了“磁约束聚变堆液态偏滤器研发相关之液态金属自由界面磁流体力学”“激波诱导界面演化的理论思考与调控”的报告,针对国家重大装置相关的交叉科学问题进行了分享。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结合方式,与会师生就七位报告人的精彩报告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继往开来——流体力学研讨会”现场

在“力学学科建设交流会”上,段慧玲为会议致辞。会议邀请了国内五十余所兄弟院校力学学科专业负责人线上线下参会。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九位高校力学学科负责人作了学科建设报告。会后,各高校就国内力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力学学科建设交流会”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在“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周培源与中国力学’专题研讨会 ”上,数十位学者齐聚一堂,有八位学者进行了专题报告,老一辈力学科研工作者通过讲述亲身经历、分享老照片、展现文献资料等方式展现了周培源先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的科研攻坚与教书育人的闪光点,并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勇于到科学问题的深水区攻坚克难。大家围绕“周培源先生的科研成就、学术思想与科学家精神”“周培源先生与中国力学发展”“周培源先生往事”以及与周培源先生和中国力学相关的其他议题进行了分享与讨论。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武际可教授、唐少强教授主持,由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承办,《力学与实践》期刊协办。

“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周培源与中国力学’专题研讨会 ”现场

8月30日,北京大学工学院还举办了“纪念周培源先生诞辰120周年——力学青年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青年学者沟通交流平台,深入交流研讨专业课题,共享前沿科技进展,以青年教师的学术担当致敬老一辈科学家。来自国内众多高校及研究所的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用三十六场精彩纷呈的报告展现了青年教师力争上游、奋进有为的治学态度。因故不能到场的师生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同步参会。

本次“力学青年学术研讨会”包含两个分会场研讨会,青年学者以问题为导向,报告内容涉及流体力学、新结构新材料设计与研发、飞行器设计、天体探测、汽车安全、新能源电池研发、生物医学工程等各领域。报告内容充实、观点新颖,参会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迸发出创新火花。

51f8e656ac0d45a68365d9d87b720862.jpg

“力学青年学术研讨会”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的根脉,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助推。二十世纪,以周培源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躬身力行、呕心沥血,为谋求国家科技进步殚精竭虑。进入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接过科技创新的接力棒,继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持续奋斗。至此,为期四天的“纪念周培源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圆满结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