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校报》
编辑:李舒燕 | 责编:麦洛物理学,是基础科学的基础,也是尖端技术的源泉。
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创建于1913年,始终以科教报国育英才为己任。2017年,物理学科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并提出引领中国物理教育、争先世界物理前沿的发展目标。2022年,物理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围绕加快建设世界顶尖物理学科的总体目标提出: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根本,建立世界一流的卓越本科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为核心,集聚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青年人才,打造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发现新知、探究真理、服务国家为使命,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重大研究成果。近年来,学科统筹推进布局优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能力建设、交流合作、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畅通教育、科技水平、人才良性循环等内涵式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治学兴业的未来引领者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物理高等教育的策源地和新时代物理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者,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着力探索实践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北大物理路径”。
自2009年起,物理学院首批参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下称“拔尖计划”)试点,建立起了灵活课程、科研训练、全球课堂“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强化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物理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未名学者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首批“拔尖计划”2.0基地。王恩哥、欧阳颀分别获得“拔尖计划”实施十周年突出贡献奖和优秀导师奖,学院获得典型案例奖。刘玉鑫、吴桃李、2020级本科生杨天骅分别获得“拔尖计划”2.0优秀教师奖、优秀管理人员奖和优秀学生奖,2018级本科生王次天获得首届“拔尖计划”2.0“提问与猜想”活动唯一特等奖。学院组织实施物理学领域“101计划”,打造了一批集前沿性、创新性、高阶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核心课程和教材;“热学”等8门专业必修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自2022年起,组织实施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成立了由33名院士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强化名师引领,瞄准前沿、面向未来,选拔一批志趣强烈、潜质突出的优秀中学生,加快造就兼具专业知识与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世界顶尖物理学家。
2023年起,在创设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培优计划的基础上,启动了物理学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参照世界一流物理学科研究生培养经验和质量评价标准,强化高素质导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力争到2030年左右,学位论文质量整体达到世界一流物理学科授予学位水准。
同时,物理学院组建“格物致知”宣讲团,引导学生将学校红色基因和学科知识能力融入思想政治实践中,举办了数十场“物理科普入社区、进校园”活动,与海淀区团委、马兰中学等机构搭建多个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实践育人平台,推进科学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2023年,宣讲团入选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和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优秀团队。
发现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作为北大物理学科最主要的建设单位,物理学院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遵循“引智聚才、育才储能并重”的工作方针,着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多措并举、强化引领,建起一支矢志强国奉献、潜心教学一线、争当学术前沿的优秀教师队伍,筑牢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加强培养立德树人先进典型。2016年,赵凯华因“对物理教育作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杰出贡献”,被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授予国际物理教育奖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学者。2023年,为弘扬尊师敬教风尚,学院隆重表彰“在物理学科光荣从教五十年”的263名教职工,激励青年教师和辅导员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开路人”和成长成才的“同路人”。谢心澄获全国创新争先奖,高原宁获首都劳动奖章。刘玉鑫、刘川分别获评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现代光学研究所党支部获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和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极端光学研究创新团队获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表彰。
坚持面向前沿、服务国家,加快构建青年人才成长梯队。2014年以来,学科引进讲席教授、特聘教授9人,长聘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66人。欧阳颀、谢心澄、俞大鹏、高原宁、汤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谢心澄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人,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基础科学中心、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4人。江颖、肖云峰、冯旭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杨晓菲、何琼毅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近60人次获选陈嘉庚科学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探索奖、IUPAP青年科学家奖、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亚太理论物理中心杨振宁奖、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求是青年学者奖,及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光学学会系列奖项。龚旗煌连任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主席,11人次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英国物理学会、美国光学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作为北京大学基础学科的“四梁八柱”之一,物理学科在鼓励各专业加强探索性基础研究的同时,着力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校准攻关方向,建立健全有组织基础研究机制,强调原始创新引领前沿、技术突破引领发展、科技向善惠及民生。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制高点,突破性、颠覆性重大研究成果竞相涌现。“氮化物半导体大失配异质外延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揭示水的原子结构和新奇效应”“激光等离子体加速与应用”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650 MHz超导腔”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成果创新成就展,“驾驭激光的利器——转角氮化硼光学晶体原创理论与材料”及“让激光步调一致——相位同步可重构莫尔纳米激光器”“打造量子计算机的内核——超大规模集成的光量子芯片”等入选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集中发布的重大科技成果。2014年以来,8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6项成果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半导体年度十大研究进展。最近七年,反映学科基础前沿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连续超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攻关。2014年以来,学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0个、NSFC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9个。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实验室、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优化重组为抓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出一批科学问题。增设高能量密度物理、复杂与生命系统物理等专业,新建量子物质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提升提出并解决复杂性科学问题的能力。与地方共建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等新型研发机构,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力首都、长江三角洲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创新成就卓越,人才成就未来。
2024年是北京大学“学科质量年”。111年前,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开中国物理高等教育先河。当前,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将秉承前辈重教乐育的优秀传统和格物究理的执着追求,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通过检视问题,找准自身与世界一流大学物理学科的差距,通过建设与卓越本科教育贯通的课程体系,引进一批顶尖科学家、领军学者、关键技术人才,部署一批重点培优方向、重大攻关任务,精准发力,在加快建设世界顶尖学科的新征程上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奔赴下一个充满光荣和梦想的百年远征。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本文原载于2024年6月15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校报》第1666期第2版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