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3 信息来源: 图书馆
文字:池金择、刘芮佳、金鑫| 摄影:桑磊| 编辑:燕元 | 责编:青苗5月2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科技之光|前沿科技&书香九三@燕园”系列讲座第十五讲在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专委会副主任、北京市委常委沈兴海作题为“学科交叉研究之我见——以放射化学与超分子化学交叉为例”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张研主持,全校50余位师生到场聆听。
沈兴海作讲座
讲座伊始,沈兴海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重大科研问题呈现高度复杂性,仅依赖单一学科方法已难以解决,学科交叉研究正日益成为突破科学难题的重要路径。通过打破学科壁垒、融合理论方法、整合技术工具,跨学科合作不仅推动了科学认知的深化,也为培养复合型科研人才提供了广阔平台。
讲座现场
在讲座中,沈兴海结合自身多年科研实践,分享了放射化学与超分子化学交叉领域的最新进展。他详细介绍了“跨尺度超分子组装分离技术”“温和条件下的锕系复合催化材料开发”以及“具备室温磁性与反常霍尔效应的超分子铁环体材料研究”等多个代表性成果,展示了超分子作用机制在金属离子识别、放射性元素分离与功能材料构建中的关键作用。
在谈及交叉研究的挑战时,沈兴海指出,学科交叉不仅带来创新思路,也伴随诸多挑战,包括知识结构重组、实验手段革新、团队合作机制构建等。但正是在这些挑战中,科研工作者得以捕捉新问题、提出新范式、走向新突破。他强调,基于超分子体系的研究有望推动萃取机理的新认知,揭示锕系元素新的化学特性,并为能源与环境等重大领域问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现场听众提问
在互动环节,沈兴海与在场师生围绕材料设计、分离机制、跨学科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流,回应了诸多具体科研关切。与会听众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对学科交叉研究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有了更深理解。
本次讲座亦为北京大学放射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展现了该学科不断拓展交叉边界、引领学术前沿的探索精神。主讲人逻辑清晰、深入浅出的讲解,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实践指南,也为高校加强交叉研究机制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主讲人介绍:
沈兴海,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1993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先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法国路易斯·巴斯德大学Lehn实验室任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曾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挂职)、应用化学系主任等职。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放射化学-应用化学学科负责人,从事萃取分离化学、核燃料化学、超分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讲“物理化学”“超分子化学”“核燃料循环化学”等课程。学术兼职:中国化学会理事、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副理事长、核测试与分析分会副理事长;《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杂志荣誉主编、《科技导报》《应用化学》以及Nuclear Analysis杂志编委。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