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22)分论坛“80亿人口:全球人口格局与经济、社会和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举行

2022年11月18日至19日,由北京大学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承办,中国人口学会支持的第十九届北京论坛分论坛召开。国内外人口科学相关领域的20余位顶级学者和专家作主题报告。分论坛同期开通线上直播,4000余名观众进行线上观看和交流互动。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肖才伟,中国残联党组成员、中国残联副主席程凯,联合国人口司司长约翰·维尔莫斯(John Wilmoth),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秘书长孙庆伟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研究员,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谢冰,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郑如青等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志愿与公益分会主任委员、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陈功教授主持。

分论坛主题为“80亿人口:全球人口格局与经济、社会和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人口格局探讨人口发展的热点议题,从全球人口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就所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以及持续推动全球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案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充分回应了北京论坛(2022)的大会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共创人类文明的未来:信任、对话与合作”。专家学者围绕“人口负增长下全球人口格局变化与全球治理问题”“人口新格局与人口均衡发展”“全球与中国的低生育率应对”“新冠疫情与健康老龄化”和“区域人口空间聚集与经济增长新动力”五个专题作主题报告。

孙庆伟致辞

孙庆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问题是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也是中国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北京大学高度重视人口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为代表的多个单位,锚定人口科学发展目标,在理论创新和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探索领域贡献了北大声音、中国智慧。北京大学今后将进一步发挥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积极探寻应对全球人口问题的科学路径,为世界人口发展贡献力量。

肖才伟致辞

肖才伟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两个阶段”基本同步,对从全局上、战略上发展老龄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希望此次论坛能促进各位学者深入交流,交换研究成果。中国老龄协会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政产学研等各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及全球老龄事业的发展。

程凯致辞

程凯指出,世界已经进入80亿人口的新阶段,这意味着希望和责任、机会和挑战。由于老龄化、战争、疾病等诸多原因,世界残疾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残疾人口的老龄化比例越来越高,因残致贫、因残返贫已经成为全球减贫事业共同的挑战。他愿同各方分享精准扶贫方略下破解“因残致贫”的中国方案,期望论坛产出的成果能够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作出更多的贡献。

John Wilmoth致辞

John Wilmoth指出,全世界人口史无前例地增长,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严重挑战,并给世界范围内的反贫困、环境保护、性别平等和教育普及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当前全球人口已达80亿,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关注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诸多挑战,如更加严峻的全球饥饿问题、低生育率问题、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问题以及环境污染与保护问题等。他期望通过论坛的举行,看到各国的新证据和新方案,共同寻求全球人口发展策略。

翟振武致辞

翟振武表示,中国人口发展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期,人口数量增长放缓,人口惯性增长已近尾声,这将深刻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这次论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期待能够为中国人口领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新的应对方案。

陈功主持

开幕式合照

专题一:人口负增长下全球人口格局变化与全球治理问题

亚洲人口学会会长、日本国立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所副所长林玲子,翟振武,贺丹,陈功作主题报告。专题一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宋新明教授主持。

林玲子报告题为“人口下降的政策应对:以日本为例”,就日本人口下降的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翟振武报告题为“生育率下降的政策应对:以中国为例”,他分析了造成当前低生育率的关键因素,提出未来要建立整体性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供多孩次、全成长周期的生育补偿政策机制。贺丹报告题为“世界人口变局下中国的人口支撑力和亲和力”,她从人口素质出发提出了“人口支撑力”的概念;从社会活动、价值理念、经贸活动三个维度构建了“人口亲和力”的概念,提出创新的理论视角。陈功报告题为“中国人口和中国式现代化”。他从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的变动特点和趋势、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人口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以及人口可持续发展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以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加志愿公益服务为基础的北京大学的时间银行方案。

专题一主题报告人和主持人

专题二:新冠疫情与健康老龄化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TDR Global咨询专家Joseph D. Tucker,英国牛津大学老年学讲席教授、牛津人口老龄化研究所所长Sarah Harper作主题报告。专题二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刘岚主持。

胡鞍钢报告主题为“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谈中美健康人力资本发展趋势及比较(1950-2050)”。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全体人民的利益最大化、人力资本增长的现代化,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是充分实现人口的健康红利。Joseph D. Tucker报告主题为“疫情背景下的社会创新与健康老龄化”。他强调新冠疫情对老年人“社会隔离”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介绍了健康领域的社会创新模式(SIHI)和“让爱传递计划”。Sarah Harper报告主题为“人口老龄化发生了什么”,分析了风险因素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尤其是健康预期寿命造成的影响,并对新冠疫情、人口老龄化等风险因素下平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问题进行了回应。

专题二主题报告人和主持人

专题三:全球与中国的低生育率应对

奥地利Wittgenstein人口学与人力资本中心主任、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高级顾问Wolfgang Lutz,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休教授、墨尔本大学人口与全球健康学院荣誉教授Peter McDonald,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统计学会残障统计分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APEC健康科学研究院副秘书长张蕾,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健康与社会护理学院全球公共卫生讲师Victoria Boydell博士作主题报告。专题三由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人口与发展高级项目官员贾国平博士主持。

Wolfgang Lutz报告题为“低生育率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他将教育资源视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以中国为例解释了高素质劳动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介绍了人口“新陈代谢理论”。Peter McDonald报告题为“应对低生育率:背景环境的差异”。他提出,低生育率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减缓,同时发现初育年龄和性别平等对低生育率的影响显著。张蕾报告题为“中国低生育率的现状及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生育支持政策选择”。她以中国在第七次人口普查当中呈现出五个主要数量和结构方面的发展趋势为基础,对比国际低生育率国家所显现的一般性致因,提出了中国低生育率特有的生物学、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特点。并介绍了研究团队从生命周期视角入手设计的“中国全龄友好型生育支持政策框架”。Victoria Boydell报告题为“社会性别、权利与人口政策”。她认为当前全球范围内应对低生育率应重视性别视角,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专题三主题报告人和主持人

专题四:人口新格局与人口均衡发展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希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专家、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树茁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张俊妮,代表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杜克大学医学院老龄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和老年医学部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马普研究院人口研究所杰出研究学者曾毅作主题报告。专题四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员、助理教授杨帆主持。

彭希哲报告题为“对人口发展的新思考”。他认为要创新老龄化认识、概念和指标体系,鼓励提升年轻老年人口的参与能力,推动老年人更充分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杜鹏报告题为“人口新格局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他从人口新格局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实现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以社会治理新格局回应时代需求三个方面,为新格局下构建老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了建设性观点。原新报告题为“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交汇的新形势”。他在报告中提出,未来中国的经济决策需要挖掘人口的优越条件,看清人口的地位,顺应人口规律。李树茁报告题为“中国国际移民的融合、发展与治理”。他对中国国际移民发展研究的内涵、维度和模式进行了总结梳理,指出未来要积极构建中国国际移民融合发展治理体系框架,搭建人才高地,吸引国际人才。张俊妮代表团队负责人曾毅作了题为“概率家庭人口预测方法创新及其在中国和其他九个发展中国家老年照料与适老化住房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她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家庭,引入MDI、PID等多维指标,对传统家庭预测模型作了创新性改进。

专题四主题报告人和主持人

专题五:区域人口空间聚集与经济增长新动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老年学会养老与照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陆杰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吕利丹代表团队负责人北京市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段成荣教授,孟加拉国达卡大学人口科学系教授Mohammad Mainul Islam作主题报告。专题五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庞丽华主持。

陆杰华报告题为“中国高流动性迁徙的区域性特征、主要挑战及其战略应对”。他指出,当前中国高流动性迁徙的社会形态呈现出乡村流动占主导、东部地区跨省流动活跃、省内流动人口增长活跃、流动人口向区域中心城市再集聚、城市内部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等五大特征。吕利丹代表团队负责人段成荣作了题为“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中国人口流动趋势”的报告。她指出,当前中国已经实现了由低流动性的“乡土中国”到高流动性的“迁徙中国的转变”,应从顺应人口流动规律和去家庭化角度设计政策服务。Mohammad Mainul Islam报告题为“Emerging Population Issues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Case of Bangladesh”。他分析了孟加拉国的人口迁移,并就孟加拉国人口特征的变化、国际移民及新冠疫情对其影响进行了分享。

专题五主题报告人和主持人

张蕾作总结发言。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人口发展基础地位的重视,指明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口工作的方向。两天会议期间,来自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分享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案例,贡献了研究的一手资料和成果,为后续进一步开展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1世纪,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北京论坛分论坛设立“全球人口格局与经济、社会和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目的在于通过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跨文明的合作方式,加强多层次文明的交流与对话,建设关注人口长期均衡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开放性、智库型的交流平台,为推动全人类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张蕾总结致谢

延伸阅读:北京论坛(2022)专题网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