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理解“人”——走进孟涓涓教授的书房

一桌一椅一榻

一灯一人一卷书

她曾是高考状元

如今是北大教授

她读武侠、文学

也读育儿、哲学

她说,书架上的书籍

不仅要阅读

读完后还要融入到生活中

此前,北大官微“燕归来”系列曾报道

她在北大光华读书又任教的故事

北大,是她人生的“最优解”  

……

本期“学者书房”

我们一起走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孟涓涓老师

宁静风雅之书房

孟涓涓的书房快闪

点击体验

知行合一:通过阅读理解人

文 | 黄时恩 曾良恩

一方书房,读书烹茶独享一方宁静,是孟涓涓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的所在。书房中藏书繁多,既有孟涓涓自己的藏书,也有孟涓涓先生的藏书,还有他们六岁小朋友的大量书籍。作为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孟涓涓对理解人特别感兴趣,因此书架上不乏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著作。“因为我自己是做行为经济学、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的,所以任何跟人有关的话题,我都很感兴趣——人是怎么决策的,人的决策基于什么心理机制?”孟涓涓漫长的阅读经历,同时也是她对“人”的不断思考与理解的旅程。

01 文学与诗词:对“人”的初认知

孟涓涓书房里的书,最靠近书桌的,不是专业经济类书籍,而是文学类书籍。孟涓涓9岁看《西游记》,热衷于阅读各种古代章回体小说。四大名著中,孟涓涓独爱《红楼梦》,她收藏了庚辰本、程高本等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和探讨红楼美食、人物等其他周边书籍。

image.png

孟涓涓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在已经记不清的年幼时候。孟涓涓感叹,《红楼梦》之妙不可言之处,正在于不同人生阶段品读红楼,总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她坦言在上大学前主要欣赏《红楼梦》中诗词人物的“阳春白雪”,但对世俗矛盾等“下里巴人”的内容总是匆匆略过:“以前我特别不喜欢看那些涉及下人们的桥段,比如探春管理园子之类。但是工作以后,再翻过来看这些社会性的桥段,觉得一个字都不想错过,甚至体现了很多经济学的理论。小时候不喜欢看后40回,只愿花开不谢,现在看到书末一个时代的流离失所和人物的痛心悲怆,觉得隔了百年依然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有戚戚。这就是书籍让人神游古今的魅力。”《红楼梦》对于孟涓涓来说,是一部帮助她理解成长、理解人性、理解命运的精神宝藏。

image.png

除了《红楼梦》,还有一位伟大的词人——苏轼,深刻地影响着孟涓涓。除了阅读苏轼的诗词散文,她还通过《苏东坡传》《苏东坡新传》等书籍了解苏轼生平。在孟涓涓的书桌上,压着一张她手抄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这张小手抄跟随孟涓涓二十多年,从美国到如今北大的书桌,贯彻着孟涓涓对苏轼的喜爱,也承载着孟涓涓对豁达的向往。“我觉得每当看到苏轼的这些心境时,会不由自主地觉得我好像也能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按照这种豁达的心境去处理。”

少年时期的孟涓涓,便是从文学作品中体悟对“人”的思考。

02 哲学与心理学:对“人”的内在认知

漫漫的阅读经历中,孟涓涓开始从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去了解人的内核。有几本书对孟涓涓而言是别具意义的,如《当下的力量》和《少有人走的路》等。从这类书籍中,孟涓涓建立起对“人”更深层的认知。

image.png

孟涓涓认为《当下的力量》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在于从中学会了把阅读融入生活。“《当下的力量》探讨情绪和思维、意识和潜意识、小我和大我的差别。在读这本书前,读书之于我,更多是知识和思维层面的活动;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突然突破知识和思维的层面,把读书直接应用于当下生活。读书过程中,我常常会静下来几分钟去体会书里讲的东西在当下我身心状态的体现,也因此体会到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是一种怎样美妙的体验。”孟涓涓特别推荐《当下的力量》给现在迷茫焦虑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学生们。

image.png

《少有人走的路》记录了美国心理咨询师派克医生在其职业生涯中的各种心理咨询案例。“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好像跟着他走进咨询室,去了解来访者面临什么问题,他为什么会被这些问题困扰,以及怎么样的方法能够帮助他们解除痛苦。我看完以后受到非常大的启发,因为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不是了解外物追逐外物,而是了解自己的内在。我始终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情绪是什么?人的决策过程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犯错误?人为什么会后悔?人为什么会有很多心理问题?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正是由于对“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孟涓涓抱着对“人”和“人的行为”的疑问,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03 生活之间:行为经济学的本质

孟涓涓曾经表示“行为经济学没有那么高深,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孟涓涓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缘起,在于她随着对经济学研究的深入思考,逐渐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与人们生活中的行为不完全一致。

image.png

“经典经济学理论说,人是理性的、人的经济行为是由自己的金钱利益驱动得。但我从本科开始就感觉不完全是这样子。虽然大部分人大部分时候可能是由金钱驱动,但责任心、价值感、利他主义、兴趣等非金钱因素也驱动着人们的行为。例如我观察到身边很多同学因为能考高分,所以选择到光华、而未来可能会到投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但其实他们在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非常纠结,因为他们对金融并不感兴趣。很多人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会以兴趣或价值感为驱动开始新的职业生涯,不再以金钱为唯一目的。”

image.png

带着这些疑问,孟涓涓最终将行为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碰撞的角度开始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用进一步的数据和严谨的学术分析去理解人——“人是完全理性的吗?如果不是,那会在什么方面犯一些系统性的错误?又如何纠正这些错误?行为经济学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量化人的行为,然后通过数学建模解释并预测人的行为。我觉得这方面的研究很有价值,也一直是我个人的兴趣所在。我很庆幸自己从事了一份真心喜欢的工作。”

孟涓涓的学术研究正如她抄写在书桌前的苏轼一词,是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于简朴中见深意。

04 人工智能与育儿:与时俱进地理解“人”

时至今日,孟涓涓对与人相关的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止。她的书架上很显眼的位置,还有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量子物理等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上帝的手术刀》《生命3.0》《未来简史》《人工智能遇见中国哲学家》等孟涓涓近期常关注的书籍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与下面一排的文学类书籍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涓涓喜欢的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碰撞。

image.png

如今的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时代,人们对“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边界越发好奇,孟涓涓表示她也开设了一门探讨人工智能和社会经济的新课程。她坦言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学问题和挑战。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普及最终要依赖于“人”的决策:“你会发现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如何使用、使用在什么方面、造成什么影响等重大问题,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类决策。理解了人、也就能够更好地预测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书架上还有一处特别的板块,上面排列着的全是育儿类书籍,如《园丁与木匠》《游戏力》《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因为我有一个6岁的孩子,从他出生开始我就常在阅读育儿类书籍。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的行为和决策,很多都根源于幼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因此呵护小朋友们学前阶段的安全感、好奇心和创造力,是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的。”

image.png

孟涓涓说起育儿类书籍时特别介绍到《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该书用优美而深具哲理的文字,谈及了最美的教育的样子,对当下普遍“鸡娃”的焦虑提出了舒缓之道。在对亲子关系的理解上,孟涓涓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平等、理解和尊重:“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是小孩子,不管你长多大,你还是希望你一出生来到的这个世界,是无条件支持你的环境,能被尊重、被爱、被呵护。”“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个人素质是不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是好奇心、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同理心、适应力等底层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基础植根于0~6岁学龄前时期。如何创造能呵护这些能力的家庭和幼儿园环境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大话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面书架,反映了孟涓涓的专业、兴趣,也折射出她温柔的爱。

人物简介

孟涓涓,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首批“日出东方-光华研究学者”获得者。

目前的研究专长包括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照点和狭隘视野:行为经济学前沿问题探究”已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研究项目 “个体经济行为中的社会性因素”(已结题,获评为“优”)和北京青年英才计划"依赖人际关系还是正式渠道——论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项目研究。于2017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厉以宁教学奖。开设的慕课《行为经济学》获得“最美慕课——首届中国大学生慕课精彩100评选展播活动”一等奖。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被书本簇拥时就置身于广阔宇宙

点击下方链接

北大学者书房

欢迎你进门落座

一同徜徉

↓↓↓

c10e0e5ce56e467da6ca4a9527281843.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