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艰辛,面向未来 | 北大第三医院葛洪霞:高中生的小举动,定格急诊感动瞬间

穿越艰辛,面向未来。告别极不平凡的虎年,迎接充满希望的兔年。全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

葛洪霞

大年初二,急诊科副主任葛洪霞副主任医师讲述急诊人的抗疫故事。

急诊科不同于其他专科,越是节假日越是繁忙。工作已经第18个年头了,由于家在外地,路途遥远,我从来没能在春节期间探望父母。

2023年的春节更是难忘,自2022年12月中旬开始,新冠重症患者激增,为了患者的及时救治,急诊科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岗位和班次,就连家在河北的同事都未必能回家。

作为主管医疗工作的副主任,我春节期间更是不能缺席。除了承担三线工作,负责各单元危重患者的查房外,还得跟各专科沟通住院床位,协调患者及时住院,实时腾挪急诊的救治空间,以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抢救患者

思绪时常回到一个月前,那是一段最困难的日子。急诊就像一个日夜无休的战场,一边是势头正劲的病毒,一边是一批批倒下的医护,每天900多的急诊量让人内心接近崩溃。每次走进急诊大厅,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体内的肾上腺素就开始飙升,促使我迅速调整,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

记得有一天早上8点多,还没交完班,就接到临时增加的抢救区域电话:“+7床重症肺炎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到70%!”

挂掉电话飞奔到床旁,患者呼吸频率达到35次/分,由于呼吸困难和缺氧已经出现口唇紫绀和皮肤花斑,“立刻把鼻导管吸氧换成储氧面罩10L/min”,我交代着医嘱,马上和家属交待病情,征求意见。“患者肺部病变进展迅速,目前呼吸窘迫重度缺氧,需要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虽然可能出现胃胀气、误吸等风险,但这是目前最合适、损伤最小的支持办法。”“好的,没问题!”家属听罢,点头同意了。

查房

我转身和身后的护士交待:“赶紧去推无创呼吸机。”一分钟后护士把我叫到一边:“主任,现在重病患太多,各区域我都问了,咱科20多台无创呼吸机都在使用状态,没有无创呼吸机了怎么办?”

我立刻打电话跟医工处副处长栾笑笑联系,查询全院呼吸机使用情况、“目前呼吸亚重症8病房还有一台无创呼吸机处于备用状态。”她立刻联系先调过来救急,不到10分钟机器就推到了患者床旁,护士麻利地给患者戴好,看着患者的呼吸逐渐平稳、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我们终于松了口气。

接下来是协调住院床位:“患者病情危重,需要住院,我们如果联系到床位,家里人是否可以陪住?”“我年龄大了陪床有困难。”患者的病情需要住院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但护工紧缺、家人不能陪住确实是客观困难。

最终,我们还是在EICU加床收治了这名患者。虽然工作已经超负荷,但接到任务大家毫无怨言,迅速安排,一个多小时后患者就住进了EICU。这就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高效团队,大家共同努力,只为一个目标:“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查看患者病历

2022年12月31日,结束一天的紧张工作,晚上8点多我刚踏进家门,手机屏幕上显示“急诊抢救室”来电,内心一惊赶紧接听。

“喂,葛老师,有个人大附中的学生给咱们送来好多吃的,实在推不掉,怎么办?”“有父母在吗?是有什么亲属在咱们科救治吗?”“都不是,就是单纯觉得医务人员太辛苦,自筹经费来慰问咱们。”

内心一股暖流,此时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这样,跟孩子说心意我们领了,非常感谢,但东西不能收,也别打击孩子积极性,把他引导到总值班那里去做工作。”

学生来信

后来,值班医生把孩子写给急诊医务人员的一封信发在工作群里,朴实而又真诚的话语,无疑是给疲惫的医护打了一针强心剂。

“事虽难,做则必成”,经过全院的努力,我们终于熬过了至暗时刻,迎来拐点。

到现在想起2022年12月上旬医护严重减员、大家带病坚持工作的场景,想起大家给我的私信——“我不发烧了,可以上班了,保证戴好口罩不传染同事。”“科里太缺人了,我夜班之后可以接着上班,不休息。”“我只是嗓子哑,不发烧,还可以再坚持几天”……每每想到这些,今天的我依然会热泪盈眶。

现在的日子,来之不易。

有一些话,埋在心里,从没说过。其实,我最想跟日夜奋战的战友们说:感谢你们的坚忍不拔,感恩你们的无私奉献,能跟你们共事何其有幸。

我也想跟患者说: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您一起共同面对。特殊时期有些地方照顾不到,谢谢你们的理解和包涵。

2023年,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大家的生活和工作早日回归正轨,国泰民安。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