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 信息来源: 城市与环境学院
摄影:高晨翔、城市与环境学院| 编辑:麦洛 | 责编:安宁日前,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派出的技术团队在本次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为中国代表团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北京大学已连续多年派出技术团队参加世界遗产大会,为中国代表团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宋峰副教授为巴丹吉林项目上会提供技术支撑(从左至右:杨新育、陈杰、严承高、宋峰)
北京大学团队和自然遗产主管部门林草局、全委会做上会审议前的准备工作
北京大学高度重视我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长期以来积极参与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申报、研究、保护和利用等相关工作。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依托地理学背景的独特优势,在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开启、人才培养、宣传教育、实践研究、保护利用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老一辈学界泰斗、被称之为“中国世界遗产之父”的侯仁之先生积极推动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1985年,侯仁之先生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一份提案,并特别邀请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住建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郑孝燮先生,中国科学院《人与生物圈》负责人、生态学家阳含熙先生共同签名,这个提案后来被编号为“第六届全国政协提案第663号”,简称“第663号提案”。1985年4月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举行,此提案即获通过并呈交全国人大,引起高度重视。1985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12月12日,中国正式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侯仁之先生的努力和实践,推动了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开启和发展,同时,也开启了北京大学近40年来持续为中国世界遗产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历程。
此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谢凝高教授就一直致力于中国的自然遗产、双遗产的申报、保护、发展和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开创了自然与文化遗产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的先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建议,他主持的“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综合考察评价及其保护利用研究”为泰山于1987年12月作为中国首次报出的六个项目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奠定了强有力的科研基础。
1998年12月1日,北京大学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城市与环境学院正式成立跨院系的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这是中国高校首家世界遗产方向的研究机构,该研究中心依托于北京大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强大学术基础,于1984年开始招收世界遗产方向的硕士生,1993年开始招博士生,使世界遗产的教学、科研和规划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北京大学还注重世界遗产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国际研讨会、开设世界遗产相关课程、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等方式,持续进行世界遗产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培养,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2024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国世界遗产项目的成功列入,对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习近平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将继续发挥地理学的学术优势,携手国内外合作伙伴,共同推进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世界遗产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参会团队合照(从左至右:赵千惠、张若辰、宋峰、李晶、陈雪琦)
北京大学参会团队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工作人员合照(左四:秦昌威,左五:郭伟)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上会接受审议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