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测试赛实战演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获好评

“在赛道第15弯道处,双人雪车运动员发生翻车事故!其中一名运动员为轻伤,可自行走出赛道,另一名运动员意识丧失,无法自行脱离雪车!快!将伤员撤出赛道,进行急救!”全面防护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保障团队迅速赶到现场,快速判断伤员情况,将伤员用隔离转运舱迅速运离赛道,送上救护车。从发生事故到救援完毕用时5分钟。

这是2021年10月8日,在延庆小海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冬奥会测试赛现场发生的一幕。

“非常专业!非常完美!”

2021年10月5日至12月31日期间,冬奥会测试赛将在中国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接了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的医疗保障救治任务。

在设定的“FOP15处双人雪车运动员发生翻车事故”应急演练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整个救援过程流畅、迅速。演练过程全程按照疫情防护要求展开。

“非常专业!非常完美!” 国际雪车、雪橇联合会首席医疗官克里斯蒂安·施耐德医生等6名国际单项组织联合会官员全程观看演练后,由衷地发出感慨,向队员们频频竖起大拇指。

据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医疗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朱凤雪主任医师介绍,本次实战演练的目的,在于检验医疗救援的合理性以及各相关业务领域的配合情况,包括FOP救援小组医护、赛道搬运、运动员医疗站、急救120分工协作能力、属地救援的协调配合能力。这是对赛时赛道医疗救援实战流程的一次综合演练,同时也是对通讯指挥流程以及救援视频指挥系统的检查。“此次应急演练的成功完成,为冬奥会实战积累了经验,对此前大家一年多的精心筹备与培训是一次极大的肯定!对我们更优质更高效地完成今后的医疗保障工作更是一次极大的鼓舞!”她说道。

“冬奥会测试赛,我们来了!”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定点保障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负责冬奥会期间雪橇、雪车及钢架雪车3个体育项目的医疗保障工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的医护人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全力以赴的状态参与到10月5日至12月31日冬奥会测试赛医疗保障任务中。

2021年10月5日,国庆假期已过半,当人们都还沉浸在举国欢庆的节日氛围中,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政楼前,一行医务人员整装待发,他们是为执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冬奥会测试赛的医疗保障任务而集结。

冬奥集结令吹响

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始终高度关心关注冬奥会医疗保障工作,从人员、物资、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延庆地区气候及冰雪项目特点,准备了各种防寒保暖装备及所需要的全部医疗物资。

在医院的统一部署协调下,冬奥医疗保障团在既往老队员的基础上,再次增加了许多经过专业培训的新力量,由来自神经外科、脊柱外科、骨关节科、心外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急诊科、创伤救治中心、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腔镜外科、骨肿瘤科、血液科等科室39名医护人员组成。创伤救治中心朱凤雪主任医师带队,作为医疗官,全面负责统筹场馆医疗保障工作;创伤骨科党育主任医师以及急诊科杜昌副主任医师作为副医疗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度重视冬奥会保障工作,自成为保障单位后多次对参与保障的医疗人员以及疫情工作小组值班人员、总值班人员和发热门诊、急诊科医务人员进行运动相关英语、冬奥会就诊人员的分类、高风险闭环人员的救治流程、保障工作中的感染防控、穿脱防护用品培训。

国际测试赛期间,大批与赛事相关境外人员来华,将明显增加疫情输入传播风险,针对测试赛的疫情防控相关政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现场对保障队员开展创伤急救技能(颈托、脊柱板分组)、场景案例团队配合四项急救技能、穿脱防护服等再考核,让每位保障队员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冬奥保障当中。

第一个“下马威”

不同于往年,连日来的阴雨,让十月初的北京冷得早了一些。作为首都“西北大门”的延庆区,作为北京第二高峰的海陀山,更是一下子进入冬季,白天气温已降至0℃以下,赛区山顶出现降雪,银装素裹。这突然而至的降温降雪,给医疗队员们一个“下马威”。

虽然先期医疗队队员已经多次前往延庆场馆现场考察、熟悉赛道,也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为了保证医疗队人员安排及物资的合理利用,到达场馆的当天,全体医疗队员不顾旅途劳累,迅速投入到物资清点及整理、仪器设备调试当中,并严格按照防疫要求,使各医疗站点的设置满足“三区两线”标准。医护人员全员当上了“搬运工”和“维修工”。

深夜回到酒店,医疗官朱凤雪主任医师再次召集队员,从疫情防控以及赛道医疗保障救援等工作进行了进一步部署、落实,以确保所有人能在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

是测试,更是实战

对于冬奥会来讲,每个国家的赛道和场馆设计各有特点,而测试赛是各国代表队队员适应比赛场馆的最佳时机。全球疫情背景之下,如何尽快适应疫情下的办赛模式和熟悉场馆运营系统,不仅仅是对冬奥会组委和参赛代表队的考验,也是对医疗保障救治力量的检阅。

位于延庆小海坨山的“雪游龙”,是世界第17条、亚洲第3条、中国第1条雪车雪橇赛道,赛道全长1975米,垂直落差121米,由16个角度、倾斜度各异的弯道组成,包括非常少见的360°回旋弯。因此,从赛道起点到终点,比赛过程充满危险;雪车、钢架雪车、雪橇运动员在赛道内滑行时,时速可达到140公里或者更快,一旦出现雪车雪橇翻倒,可能导致运动员受伤、骨折甚至死亡,医疗保障团队需要快速做出反应,尽快实施救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的队员们在测试赛中实战演练

前期,医疗保障团队队员们分别就雪橇、雪车、钢架雪车运动员受伤特点、容易发生事故的点位及国际大赛时救援经验等细节分别进行了反反复复分培训与总结,精心梳理了赛道救援流程,制定了场地医疗保障方案,完善了赛道救援地图,队员们反反复复进行演练,将所有流程与要点牢记在心。

整个测试赛期间,所有的队员实行闭环管理,每天早晨,保障队员需提前1小时从隔离酒店出发,大约半小时后抵达场馆,领取防护物资,穿戴好全套防护,前往各自工作点位。

室外温度对雪车雪橇的运动速度有影响。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训练时段一般选择早上或者夜晚,此时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场馆环境气温极低,但防护服内却闷热到大汗淋漓,密闭的防护服和压紧的口罩,让彼此沟通交流对话成为一种高强度体力活,大家完全凭借多次训练形成的默契和高度的自觉,完成这一项又一项测试。每日保障起止时段会根据赛事调整,结束一天工作的队员返回隔离酒店,往往已到深夜。“为了保障冬奥会的顺利进行,一切辛苦都值得!”医疗队成员如是说。

2021年10月-12月,在延庆将举行国际雪车联合会雪车计时赛、国际雪车联合会 钢架雪车计时赛、国际雪橇联合会雪橇世界杯等国际赛事,其间将有来自世界各国的700余名运动员及随队人员到达运动场馆。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又为运动员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保障所有人的健康,这对所有医疗保障人员都是极大的挑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多次对参与保障的医疗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冬奥会就诊人员的分类、高风险闭环人员的救治流程、保障工作中的感染防控、穿脱防护用品等方面的培训,将以最严谨、专业的状态迎接挑战和检验!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