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刻领会文化强国建设使命担当”主题座谈会召开

11月1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刻领会文化强国建设使命担当”主题座谈会采取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本次座谈会作为“文化自觉与文化强国建设”系列学术论坛之一,邀请与会专家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题阐释,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今后的科研设想,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化建设展开深入的理论研讨,进一步明确科研工作者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伟大事业中的使命担当。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沈体雁,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法学院教授凌斌,艺术学院研究员祝帅,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王长松等七位专家发表主旨发言,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朱平、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陈晔、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熊益亮、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王沧和宁夏大学副教授陆筱璐等五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以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王韶菡作自由发言。座谈会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主持。

与会专家线上合影

王曙光的发言主题

王曙光阐释了“文化传统和现代化”的报告主题,论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问题。他指出,欧洲工业革命之后中西交流的文化冲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分化阶段,即在西方现代化冲击下中国出现文化分裂现象;第二个融化阶段,即日新精神、中和主义两方面共同起作用,文化传统中不同力量逐渐达成共识;第三个转化阶段,即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外来文化的适应性改造;第四个同化阶段,即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话语逻辑进行自我消化吸收、会通改造,使之融汇于中华文明体系。这四个阶段体现了从弃旧图新到温故知新、革故鼎新的文化转变。他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指明方向。他指出,我们要将本土化和全球化、历史传统和现代化更好结合,努力创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精神的学术话语体系,使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实现中华文化更大的发展和跨越。

周庆山作主题发言

周庆山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学习体会和收获”为题,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和前进方向,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旨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文化自信自强,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精神力量。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守正,这是初心和根基;二是不断创新,这是动能和路径。他强调,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是统筹好六对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相互融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文化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统一、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的相互契合、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相互借鉴,共同铸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沈体雁的发言主题

沈体雁围绕“建设中国现代城镇伦理体系”主题,认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就是推动中国城市文明的现代化,引领全球城市文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他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新”,不仅体现在新技术、新产业、新形态、新模式和新治理结构,而且也体现于新伦理、新机制建设,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民城市建设密切相关。中国城镇伦理体系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城市文化气质的外化可以采取市场出口(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出口(推动社会创新)和伦理出口(培育新型市民)等方式。他阐述了城镇伦理概念、城市伦理范型与城市伦理建设等内涵,阐明中国现代城市伦理建设的重要性。他通过比较中西方城市伦理的差异,认为中国城镇化伦理的内生过程就是实现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性转型,使之适应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需要。他认为,建立现代城市伦理体系,包括重建城市伦理的核心价值、再造城市伦理经典、复兴城市伦理空间、复兴城市伦理图腾、创新城市礼制、创造世界城市伦理典范,并以北京精神为例,阐释了中国城市伦理时空的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城市意境与城市美学的营造,提出中国学者要积极推动全球城市伦理体系的重构。

唐金楠的发言主题

唐金楠围绕“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三个层次”的主题,引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国际传播的重要论述,指出新时代党中央对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国际传播的能力建设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完善和优化:第一,以中华文明核心基因为基础形成国际传播价值观;第二,以“一点多面”为突破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第三,以传播渠道建设和拓展为重点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他认为,当前全球化传播平台仍主要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我们要大力构建国际传播平台,拓展国际传播渠道,积极投资国际化媒体运营,培养国际传播人才任职国际一流媒体和国际组织,在各个层面强化人才储备和优化布局,最大程度地实现中华文化的整体性输出和格局提升。

凌斌作主题发言

凌斌围绕“从小康社会思维到社会主义强国思维的转变”主题报告,从社会思维到国家思维的转化层面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他指出,过去我们强调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角度与世界的接轨,现在则应该找到和确认自己的文化归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里包括社会主义发展和国家建设两个层面。他结合艺术法的研究领域,认为传统的中国法律文化发展有鲜明特色,但现代的中国法律文化特色不足。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大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不断繁荣,需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加强监管、减少新兴产业的发展阻碍,为从业者提供健康规范的法制环境。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发展思维也要从社会、市场、个人层面转向国家、公共、集体层面,要加强国家立场、国家视野和国家叙事,强调个人和集体、国家的嵌合式发展。他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够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丰富多元的精神力量,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也将更有力地保障和助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祝帅的发言主题

祝帅以“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与话语体系:论中国设计学学科建设”为题,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中国设计学的发展。中国设计学以中国自主性的姿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建设,充分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设计学,要与国内外设计界和其他学科展开碰撞交流,推动建构中国特色设计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他从西方学者视野下的中国设计谈起,从一般意义上“美用相谐”的设计理念延伸到更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范畴中的设计话语,认为中国设计尚未完成主体性建构。通过对中国设计历史的再梳理和再发现,他指出中国设计学要为人类设计提供新方案和新视角,凸显文化自觉,强调中国立场、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使中国主体性生成的环境更加成熟。他借用了金岳霖先生近百年前提出的“中国哲学之问”,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大量案例,认为中国设计学要实现从西方经验移植的“本土化”到建立中国主体性的伟大飞跃,提供西方所缺乏的理论资源,不断丰富世界设计的话语场域和学术体系。他寄望中国设计学主体性的话语体系能更好地建构,不断推进中国设计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国际设计学界提供中国式设计现代化的有益经验。

王长松的发言主题

王长松围绕“历史地理视角下的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与建设”的主题报告,从历史地理学、文化遗产学与国家文化公园等维度展开论述。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即是要推动文化价值体系、文化载体体系和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他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载体的研究为例,提炼出明清黄河中下游地区八景的文化意义,分析了文化景观的空间差异、文化符号的价值、地方性文化展示、文本组织与意象表达等内容,重点讨论了景观类型划分与空间分布、信仰和纪念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核心景观与辐射效应等。他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展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证研究,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文化遗产学知识体系、促进文理交叉提供了有益启发。

在自由发言环节,朱平认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树立文化治理目标,传承经典文脉、赓续红色传统、淬炼工匠精神,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结合,推动人民城市、人民乡村的融合联动发展。陈晔结合自身参与重大历史任务的创作经历,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要提高文化创新与创造能力,在摸索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熊益亮提出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健康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中医药文化创意助力中医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王沧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做好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思想遵循,回答好推进文化铸魂、实现文化赋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陆筱璐认为,文化场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重视人民性、历史性,要强调创新性和革命性,践行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作为人的自觉活动本质的复归,发挥文化作为人的主体性的价值自信。王韶菡从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国际治理角度,指出推进文化自信的具体方法,要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内涵以及文化遗产的活化,从不同的时空维度建立起中国与世界整体性、动态性的文化关联网络,要提供更加专业化、细分化、大众化、趣味化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传播形态。

向勇作总结发言

在座谈会总结发言中,向勇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经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高校科研工作者要以实际行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与自己的科研教学工作相结合,不断推进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强化学者的使命担当:第一,坚守中国立场。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新的“两步走”发展战略,要大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公允、合理、谦虚的心态对待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将积极推动中华美学基因库的研发建设。第二,扩大国际视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贸易、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研究,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知名高校的紧密协作,拓展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国际网络。第三,促进学科交叉。协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展设计学一级学科申报、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工作,探索人文科学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文化艺术、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等知识融合的学科建设。第四,关注重大领域。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部门推动的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研究基地、国家文化文化公园建设、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工程,推动研究院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发展。

专题链接:喜庆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