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治理学科建设”研讨会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11月17日,由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治理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会。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徐勇教授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军亚教授主持。

彭双阶指出,当今中国正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国家治理是中国自主政治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为国家治理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治理学科建设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拓展和实践创新进程,是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使命。在国家治理被确立为政治学二级学科之后,全国学界专家相聚华中师范大学,共同研讨国家治理学科建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图片_20241121103619.jpg

彭双阶致辞

王浦劬表示,立足党和国家战略导向,遵循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基于学术研究和办学育人的长期经验,我国政治学适时将“国家治理”设置为政治学二级学科,在优化学科布局,增强学科建设指向性、资源投放精准度的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形成本土特色的研究领域、分析范式,提炼标识性概念,产出更多主体性、原创性理论成果,也有利于深入培养掌握国家治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的高素质人才。他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推动国家治理学科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创新驱动,构建植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坚持系统观念,打造学科要素一体发展和协同联动的国家治理学科体系。

微信图片_20241121103624.jpg

王浦劬致辞

徐勇指出,国家治理是强烈反映政治学本质属性的学科专业,是中国特色政治学的鲜明体现,作为二级学科正式列入学科目录,标志着国家治理作为一个建制性的专门学科而正式设立。我国政治学科具有建设国家治理学科的深厚基础,应该将国家治理建设成助力治国理政的重要学科专业。与此同时,国家治理学科也面临着学科专门化、专业化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并且在学科建设实践中予以解决。

c74b6362f2ff4bc3be42141128df00cc.jpg

徐勇致辞

研讨会设置七个议题: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国家治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国家治理学科在中国特色政治学科体系中的定位,国家治理学科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国家治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划分标准,国家治理学科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国家治理学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及其方案设计和培养流程,国家治理学科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及计算科学的关系。围绕上述议题,与会专家分三个小组进行深入研讨。

第一小组由王浦劬担任召集人。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周光辉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的设立,从政治学发展的学科新定位和为治国理政培养新人才方面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国家治理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多重挑战,需要积极应对,不断深入推进学科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世明教授指出,国家治理学科的设立是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重要论述的实际举措。国家治理理论、体系、能力和国家治理比较、国家治理史、数字治理等等,应该是未来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佟德志教授强调,要从方法论角度入手,探索国家治理学科的研究边界与核心内容。通过跨学科合作和学科创新推动国家治理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徐晓林教授强调,非传统安全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研究视野,并结合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政治学系孟天广教授指出,作为一门新的二级学科,国家治理需要从学术需求、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三个维度推进建设。国家治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应从不同学科的结合、与实践的结合等多个维度着手。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张长东教授认为,国家治理的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及计算科学的融合交叉和整合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可以通过课程共享和跨学科协作完善课程配置和体系建设。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周旺教授指出,国家治理学科要重视基本概念体系、方法论体系和理论体系,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以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和学科支撑平台建设。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任勇教授指出,国家治理学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政治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将对政治学的知识生产和学科拓展产生重要影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敬尧教授指出,需密切关注基层治理的新变化,将基层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大框架相结合,推动社会的整体良性发展。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系主任王海洲教授认为,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需注重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通过资源共享整合与跨学科合作,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广泛的支持。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军亚教授从建设中国自主的学科体系、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以及回归政治学的学科本体三个方面指出了国家治理的学科定位,国家治理学科建设可以从科学发展模式、学科支撑要素及学科基础理论等方面重点着力。王浦劬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标志着中国治理理论的重要发展为国家治理研究提出了新范式、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希望这次会议能够进一步推进高校国家治理和政治学科的发展。

c0caf122c10a45fcae6eef360c4e3d3a.jpg

第一小组讨论

第二小组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厦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陈振明教授担任召集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原执行会长高小平研究员分析了国家治理学科的底层逻辑和价值目标,他认为,国家治理必须由经济体制改革引领,依照经济治理的逻辑来统领其他治理领域。国家治理学科的价值目标不仅体现在为国家治理提供理论解释和指导,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包括培养哲学思维和行为能力、科学和人文精神、注重政治正确等。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桑玉成教授指出,国家治理学科建设要关注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学科的分化与细化具有积极意义,但国家治理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保持整体性的思考,建立坚实的基础知识体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指出,国家治理是中国政治学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体现。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是国家行为主体的法治化与规范化,以及如何实现国家行为的规范化。国家治理应注重国家制度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社会治理的内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肖滨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的核心应当关注国家秩序的构建与发展,致力于“治国治人”。国家治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家建设、国家发展和国家制度三方面。国家治理既要注重明确学科边界,又要注重学科交叉和合作。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庞金友教授认为,国家治理研究的独特性在于它关注国家权力的运作及治理的核心问题。国家治理学科建设需明确学科边界,其人才培养应注重与社会发展同步。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伟教授强调,国家治理应注重学科边界问题。国家治理的核心概念,注重党政主导及国家性,关注国家意志、政治过程和权力运用,学科发展需要解决师资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吕红娟副主任强调,国家治理学科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注重实践导向,聚焦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构建中国特色治理知识体系,打破西方理论的简单移植;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结合;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借力、合力推进学科建设,发挥学术期刊在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与交流中的平台纽带作用。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主任于晓虹副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建设应以民族国家的治理为中心,倡导跨学科整合与多元研究方法。她指出,国家治理学科兼具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内容强调国家作为政治单位,注重多样性和不同治理工具与方法的应用。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刘舒杨研究员认为,国家治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具有问题导向和融通性,其研究涉及治理理论、制度体系及发展规律。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国家治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厘清其学科边界。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具有多元化和融合性的学科特性。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既是对现有学科发展的回应,也是对未来治理研究的拓展。陈振明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国家治理学科不仅可以与公共管理学科形成互补,还能够拓展政治学的研究空间,增强政治学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多学科融合、不同层次的关注,以及政治学视角的强化,国家治理学科有望在学术界扮演重要角色,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6edc0ccb51144136be89ea868e92c9a9.jpg

第二小组讨论

第三小组由徐勇担任召集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时和兴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具有交叉属性。其学科外延覆盖“五位一体”与党的建设,内涵则围绕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制度+环境”展开。他指出,国家治理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协调好国家与国际、全球与本土、国家与地方三组关系。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张桂林教授指出,国家治理学科的设立,使得治国理政这一政治学领域的应用性、实操性和实践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国家治理的学科构建要注重深层次的价值理念、治理实践的学理解释,以及原理性的知识体系构建。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徐湘林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建设要注重学科边界、学科门槛和知识体系的基本文献训练。国家治理的学科内涵包括意识形态体系、国家权威体制、行政管理体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六个方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张贤明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的设立体现了政治学的核心价值,反映了政治学的行动力和创新性。国家治理学科应具备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其学科细分也需要在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上找到自己的特色。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任剑涛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成为二级学科的现实动力在于中国国家现代化的结构性特征和独特性的治理模式。国家治理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与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其人才培养要注重教材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学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姜晓萍教授从“有界”与“无界”入手,强调国家治理学科必须明确自身本质属性和特异属性,构建独立的概念群、逻辑体系和要素场。其学科建设要解决好学科核心理论、学科规范体系、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三个关键问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李辉教授认为,进一步梳理国家治理概念并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设计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治理测量指标,是未来国家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王清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具有交叉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科理论来源要注重通过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基于实践经验的知识体系构建是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时报社翟月荧副编审强调,国家治理的学科构建应从七个方面着力:回答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国家治理学科的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问题;国家治理与其他学科的边界和融合问题;为国家治理的实践提供可行的中国方案问题;学科理论构建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治理实践创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系列国家治理的标志性概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田先红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要注重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的基础性问题。如何处理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如何与已有的政治学学科体系进行有效衔接,如何与国外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吸收和融合等问题是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研讨的问题。徐勇在总结中回顾了政治学学科发展历程,指出国家治理与计算政治学两个新二级学科的设立,标志着政治学学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政治学学科的层次化和应用性。他认为,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在概念上有所重叠,但两者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所不同。本次学科建设研讨会,为政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也推动了国家治理学科进一步发展。

5a290fac6bbc41f2bd8883458c802592.jpg

第三小组讨论

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2024年试行版),“国家治理”被确立为政治学二级学科。本次研讨会是首次举办的国家治理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对会议提供了学术支持。

83b20b78af584d5bbfc254d3b9060539.jpg

会议合影

e308105773af410bb937b7be2bd22c21.pn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