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6 信息来源: 历史学系
编辑:晏如 | 责编:安宁6月24—25日,北京大学“CBDB廿年回顾暨数字史学国际研讨会”在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举行。首日开展了三场主旨报告、两场互动讨论及五场分组讨论,数十位学者参与研讨,现场气氛热烈。25日研讨继续进行,分为两场主旨报告、五组分组讨论及圆桌讨论环节,近百名学者继续就CBDB为历史研究及教育带来的创新与突破进行深入交流。
项洁、徐永明、魏希德、胡恒、德龙进行主旨报告,陈松主持
第四场主旨报告“数字史学平台建构”由巴克内尔大学陈松教授主持。台湾大学项洁教授介绍了交互式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工具DocuGIS2.0的建设,并强调“传统”脉络分析系统和DocuSky的贡献。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基于当前DeepSeek的应用情况,指出后续需在人物、职官、目录、地名等方面开展大量结构化基础性工作,以提升语义交互性能。鲁汶大学魏希德(Hilde De Weerdt)教授探讨了CBDB融入中国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史集体项目的过程以及该项目对CBDB数据库建设的重要作用,包括提供重要信息数据、扩大数据覆盖范围。中国人民大学胡恒教授关注清史研究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未来的清史研究应与新技术深度融合,最关键的还是以扎实的传统史学研究提供准确的历史数据信息。互动环节中,与会学者就人工智能平台的资金支持、后续维护、组建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各平台之间应加强沟通,进行数据间的联合协作。
互动现场
分组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社会网络分析、群体传记学、数字人文个案研究、平台建设及数据建设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学者们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有效揭示历史中复杂的社会关系结构、群体特征、制度变迁以及文化传播的时空模式,以推动历史研究方法的革新与基础设施完善。
Andrea Nanetti、邓柯、袁晓如、向静、徐力恒进行主旨报告,史睿主持
第五场主旨报告“智能时代的史学研究与教育”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史睿副研究馆员主持。广州美术学院Andrea Nanetti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历史学家研究方式的改变。清华大学邓柯教授探讨如何利用CBDB与古籍文本的联合推断挖掘古代人物关系。北京大学袁晓如教授指出可基于多源数据融合重构历史时空认知网络并实现其可视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向静副教授剖析了数字化对传统史学范式的影响。香港城市大学徐力恒教授结合现实案例,探索AI工具与教学创新之间的平衡。互动环节之中,袁晓如、向静、邓柯等指出AI应用需以问题意识先行,在数字转化前筛选关键材料,避免“为数据化而数据化”;同时,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均要求解析不同载体的内在“语法”,通过人机协作将非结构化信息转化为可分析体系,方能突破研究碎片化的困局。
互动环节
圆桌讨论由哈佛大学Peter K. Bol(包弼德)教授、北京大学罗新教授共同主持。学者们聚焦数据库国际化与技术创新,呼吁解决硬件支持不足问题,推动大语言模型整合及家谱、地方志等海量资料结构化。项洁等学者提出将人物碎片重构为传记的设想,德龙、陈松等学者就知识图谱转型展开讨论,邓小南强调需保持CBDB关系型数据库特色并降低使用门槛。包弼德、罗新总结肯定CBDB20年学术贡献,感谢全球协作团队一直以来的付出,共同展望数字史学发展的新起点。
圆桌讨论
CBDB项目的发展史,既是数字信息技术与历史学融合发展的学术史,也是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建立优良风气学术共同体的典范。此次会议的举行,标志着CBDB项目的发展迈入新时代,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愈发紧密,期待此次会议能为多方主体、多维领域的密切交叉合作提供更多机会,为数字史学的创新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