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2024年11月23—24日,第十七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以下简称“全国博士生论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瞿毅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国际政治研究》主编唐士其,察哈尔学会秘书长、中国驻突尼斯大使张建国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编审、《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庄俊举主持开幕式。

瞿毅臻、唐士其、张建国致开幕辞,庄俊举主持开幕式

瞿毅臻在致辞中介绍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与全国博士生论坛的发展历程,并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唐士其着重阐释了本次论坛主题“国际关系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国际关系研究需要探索学科发展的基础性、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同时应关注研究对象的动态变化。学术研究不应“为了进步而进步”,而是要为中国的外交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特别是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角度作出扎实的知识贡献。张建国回顾了察哈尔学会参与博士生论坛的历程,并介绍了察哈尔学会作为行动导向型智库在冲突解决与和平事务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和平与中外关系稳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论坛现场

在为期一天半的讨论交流中,9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对论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

11月23日上午讨论的主题为“国际关系中的前沿议题”和“学科融合视野下的新兴领域”。讨论议题包括:国际关系中的东南亚气候安全风险、全球供应链的武器化、“全球南方”的战略叙事转换逻辑、国际关系中的科技政治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祁昊天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赖华夏担任点评嘉宾。宋伟强调,论文写作要聚焦明确且创新的研究问题,厘清技术性要素,并从政治学立场展开分析。祁昊天肯定了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研究延展性,但强调研究需更清晰化和逻辑自洽。赖华夏认为,学术论文写作应厘清研究对象的政治属性,剖析文章核心概念,提炼亮点并强化论据支撑,清晰界定不同概念边界。

宋伟、祁昊天、赖华夏点评

11月23日下午讨论的主题为“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和“国际关系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塑”。讨论议题包括:新依附理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国际政治的“神学转向”、“全球南方”的学术概念争论、国际关系的“概念史转向”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袁正清,《外交评论》编辑部主任、编审吴文成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罗杭担任点评嘉宾。袁正清认为同学们的思考很有前瞻性和反思性,并就跨区域比较的可比性、案例选取的典型性、资料搜集时的准确性等内容提出具体建议。吴文成肯定了同学们在文献整理、资料运用及研究前沿探索上的理论意识,并认为在研究时要注意区分层次并确保结论的延展性与可信度。罗杭指出,同学们在构建理论框架时需要更加注重概念清晰性和逻辑严谨性,做到“有所承接、有所突破”。

袁正清、吴文成、罗杭点评

11月24日讨论的主题包括“国际关系研究对象的演进”和“国际关系分析中的后发国家”。讨论议题包括:对传统联盟理论的反思、美国主要盟国跨国企业的地缘政治选择、国际关系的圈层外交分析方法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国际政治科学》主编漆海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刘莲莲担任点评嘉宾。赵晨指出,概念选取、变量操作和机制都需要进一步紧扣主题,应保证在研究时所搭建的案例具有实证支撑,聚焦于国际关系中的变化性因素与反常性要素进行思考。漆海霞表示,论文选题应该更为聚焦,注重研究创新和既有知识的联结。刘莲莲提出,需关注在文章前后表述时的逻辑周延,研究时注意普遍性价值凝练,注意与既有知识体系进行对话时做到“破而后立”。

赵晨、漆海霞、刘莲莲点评

论坛合影

经论坛学术委员评审,本届论坛共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2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研究》副主编张海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研究》副主编赵梅为获奖同学颁奖,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为获奖同学颁发“察哈尔青年学者”证书。

张海滨、赵梅颁发论坛一、二、三等奖

柯银斌颁发“察哈尔青年学者”荣誉证书

在11月24日闭幕式上,张海滨致闭幕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研究》副主编钱雪梅主持闭幕式。张海滨对察哈尔学会、点评老师与参会同学对博士生论坛的热情参与和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国际关系的研究理应回答“时代之问”,具体体现为需要迭新国际关系研究方法、亟待反思国际关系研究对象。当代的国际关系研究不仅需要将国际关系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而且应关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在解释、预测国际关系现象上的意义,关注新兴科技动态与国际关系重大现象的关联。钱雪梅表示,全国博士生论坛将持续地为同学们的学术发展做好服务工作,搭建良好平台来展示同学们的研究成果。

张海滨致闭幕辞,钱雪梅主持闭幕式

本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共收到来自国内外45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生提交的论文120余篇。经论坛学术委员会匿名评阅,最终共有来自国内外21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6篇论文入选。“全国博士生论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之一,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共同发起,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持,迄今已举行16届。本届全国博士生论坛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和察哈尔学会联合主办。

附:第十七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获奖名单

一等奖

刘雅涵(复旦大学):《利力之间:战略竞争时代美国主要盟国跨国企业的地缘政治选择》

二等奖

吴泽平(中国人民大学):《技术转移与要素调动:后发国家创新产业培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董佳欣(北京大学):《安全威胁对民众国际贸易偏好的影响:基于美国民众的联合实验》

张峻溯(中共中央党校):《国际关系中的圈层外交分析方法:以土耳其外交研究为例》

三等奖

韩彤雯、叶子(复旦大学):《中国企业何以走进非洲?:政治风险、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与中国对非直接投资》

李嘉伟(中国人民大学):《学科与范式差异:“全球南方”作为学术概念的争论及实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